摘要:在宋朝中国的瓷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包括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和磁州窑,南方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等,而瓷器中自然也不乏有狗的形象,比如下面这只宋代吉州窑白釉褐彩陶瓷狗,出自江西吉安的吉州窑,一只抽象的小狗,白釉为底,表面分布着一些褐色的斑点。除此之外,国画也是中国常见的艺术形式,人物、山水、动物都经常出现在国画中,比如下面这这张民国时期的“双犬图”,可以看出狗的形象已经越来越写实了,比较接近于生活在狗的形象。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戊戌狗年,狗在十二生肖中大概是最讨喜的形象了,狗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且颇通人性,而且中国的“狗文化”也源远流长。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家犬了,家犬由古代人从狼驯化而来,据科学家研究,狗的驯化至今已经有到年的历史了,家犬的品种也发展到了数百种之多,其职能也延续到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比如导盲犬、警犬、牧羊犬和宠物犬等等。因为狗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反映狗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些作品吧。
中华田园犬,又称土狗、柴狗
前文提到,狗的驯化历史大概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而中国最早有文物验证的朝代则是商朝,距今年左右,所以狗或者犬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十分熟悉的物种了,所以商代就已经有反映狗形象的艺术品了。在商周时期,古人将玉视作山石之精灵,有着一种对玉天然的尊崇情感,所以商人会用玉制作成神灵、礼仪用品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形象,狗自然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比如,下面这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玉犬,全身没有任何的雕饰和花纹,简洁明了,又生动形象。
春秋时期,很多贵族和武士所系的腰带上多有带钩,用以彰显其身份,而带钩的材质多以青铜为主,当然也有一些以黄金、白银、铁以及玉为材料。《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带钩已经作为一种外露的配饰,因为其彰显身份,所以更加为人所重视,而形象也多以龙、鸟兽为主,狗作为人类的朋友也有幸成为了带钩的载体。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款春秋时期的犬形青铜带钩,造型古朴,并带有周朝时期特征的花纹。
春秋犬形铜带钩
到了汉朝,又出现了很多以陶土为材质的狗的形象。最早的陶器,距今也有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就开始烧制陶器作为生活器皿,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很多陶制的动物和人物形象。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彩绘陶人,而在汉代也出现了不少陶狗形象,比如下面的这一只卧倒的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只躺卧的家犬形象。
汉代陶制卧狗
而到了盛唐时期,陶器的发展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珍品,因其釉质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通常称其为“唐三彩”,在中国的很多唐墓中出土了很多的唐三彩,而唐三彩也以其绚丽多彩而闻名世界。为世人所熟知的唐三彩造型多以仕女、马、骆驼为主,其实也有不少以狗为造型的唐三彩。比如下面这只唐三彩小狗,憨态可掬,色彩鲜艳,出土于唐韩贞墓,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除陶器以外,中国人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陶瓷的烧制工艺,陶瓷是中国的象征,甚至中国的英文名都是有陶瓷的英文名演化而来,由此可见陶瓷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在宋朝中国的瓷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包括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和磁州窑,南方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等,而瓷器中自然也不乏有狗的形象,比如下面这只宋代吉州窑白釉褐彩陶瓷狗,出自江西吉安的吉州窑,一只抽象的小狗,白釉为底,表面分布着一些褐色的斑点。
宋代吉州窑白釉褐彩瓷狗
如果说上面这一只陶瓷狗还有点抽象,那么下面这一只就比较写实了,这是清代醴陵窑瓷狗,活灵活现。
清代瓷狗
而到了清代,随着中西方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很多西方的艺术工艺流传到中国,比如玻璃画,是指在玻璃上用油彩、水粉、颜料等绘制的图画,世纪左右流行于德国、捷克等国家,基本是宗教性质的民间画,多用于教堂内的玻璃窗上。乾隆年间,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将玻璃画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民间开始流行开来,而狗也成了玻璃画的常客,下面这张玻璃画就绘制了人物和家犬的形象。
清代玻璃画,人物形象与狗
除此之外,国画也是中国常见的艺术形式,人物、山水、动物都经常出现在国画中,比如下面这这张民国时期的“双犬图”,可以看出狗的形象已经越来越写实了,比较接近于生活在狗的形象。
民国双犬图
除了上述各种材质和艺术形式的狗之外,还有下面这只狗,是汉代彩绘木卧狗,是不是很呆萌呢?
汉代彩绘木狗
参考文献:《狗的起源与进化研究综述》、《淮南子·说林训》、《普通陶瓷文献综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