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耕农先生:感谢您喜爱这篇《家住张家宅》

@张甫雄先生曾说过:过去,高桥的圩风很正,有很多书香门第。

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传统,故而高桥一直都有文气,从我们高桥走出来的文化人也很多。而我们高桥大好老的网友里,也有非常多的爱好文学爱好者。

当然,无论何时何地,您都可以开始喜欢上文学,这是一片充满任何可能的美丽天地!

我们上个月发布了@耕农先生的文章《家住张家宅》。这篇文章很长,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回应。朋友们也是纷纷的留言。其中很多留言都非常精彩。

@老三:从高桥顶替出去工作,去上海的人很多大多很苦,都不是很光鲜,但都牢牢地把根扎在上海了,都难忘高桥乡土,我同样在沪奋斗三十六年,除了艰辛就是坚持,好在天道酬勤,生活还行。春节回高桥在213上碰到一个(成功人士)说出去顶替的都不怎么行,我一笑了之,说人在做天在看,许多东西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A霏霏:耕农先生笔下的百味人生,酸甜苦辣唯有自知。点赞

@圌山报恩塔:想想我们高桥老辈人在上海真不简单。上海人本来就势利瞧不起外地人,尤其是苏北人。我们高桥人也讲的是苏北话,顶职到上海后环境陌生、语言不通,远离故土,而且一开口,一口苏北话还会招来歧视。他们就在这种不友好的氛围下生存,并极力想溶入当地社会。偶尔回高桥看望亲人,他们又想让亲人、街坊觉得自己在大城市混的还不错,摆一摆上海人的派头。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

@江海:慢慢品味耕农老先生的文章!仿佛穿越回温一碗黄酒,品着茴香豆的年代!历史的厚重跃然纸上!

@尤长脚:午间拜读耕农先生的文章,也打翻我心里五味瓶从当年乘着谏壁班坐着3路公共汽車去火车站来到了陌生的大上海一眨眼三十多年了。工作结婚生子失业再创业。付出了很多艰辛也品尝人间的苦也有成功的喜悦。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美在深秋:读先生文章,心中像打翻了五味杂陈,漫长的人生浓缩于小小的笔端,生活的锁碎铸就了生命的辉煌。也许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物质与情感相融,得到与失去并存。文章虽长却不雍肿,贯穿全文的始终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期待续篇。

@举人老爷: 老先生写得真好,回忆往事,百感杂陈,期待后续。

@冷门艺术:见过山重水覆,更待柳暗花明!耕农先生若不写下文岂不让我长夜难眠!君當救我才是!

耕农先生见此也是欣慰不已。当时,他就说: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评,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情节。

作为一个经历了四十年改革浪潮的我,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很想把我经历的看到的和听到的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告诉自己也告诉旁人,要热爱生活而不是抱怨,要珍惜每一天而不是虚度,品尝了苦辣酸甜,才是完美人生。

写故事犹如画工笔画,一个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一个是一根线条一根线条画出来,都是描绘心里最美的那幅图景,我知道朋友的期待,我将继续写下去,争取有个好的结局,再次谢谢大家。

——耕农

时间一晃,大半个月过去了。小编也发消息给耕农先生,希望能早点看到家住张家宅后面的故事。耕农先生倒是非常和大家交流,他说:

昨天我又看了大好老平台拙作《家住张家宅》上的评论,再一次感动,真的是情真意切,有的评论十分专业,大家的期待鞭策我不敢怠懈,我将尽心竭力写出后续部分。

现在,我有一想法,假如您是写这故事的,您接下来应该如何写?实质上后面的情节,前面都做了铺垫,您也可以作为猜测,预测到后面人物的命运走向。

——耕农

那么,关于家住张家宅这个故事,您有什么看法?您有没有猜到后面的故事?下面可以怎么写?

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基于文学技巧手法,都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