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康熙王朝》中,康熙极为“腹黑”的防备并且打压着这二人,历史上并没有此事,相反,康熙皇帝还是给予其足够的信任与器重,而周培公与图海也就这样带着满身的功名与荣耀,寿终正寝。与此同时,这二人也均在“三藩之乱”期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周培公凭借着“劝降王辅臣”等以名声鹊起,随后被委以重用,而图海则是连克蒙古察哈尔部、王辅臣以及吴三桂,挽救清朝于危局之中,成就了一番功业,不仅自己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与两代帝王的推崇,更是给子孙后代萌得一份福报。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对其一代雄才伟略的帝王形象予以了充分展示。然而,在整部剧中,却也不乏对康熙皇帝“腹黑”一面的展现。

关于这一点,在周培公以及图海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康熙的内心之中,对于这二人始终没有绝对的信任,在将其价值予以充分利用之后,康熙皇帝便开始“卸磨杀驴”。

周培公被调至盛京,在冰天雪地中是疾病交加,最终是郁郁而终。至于图海,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就再无图海的出场,其也从此在剧中“销声匿迹”了。

然而,这样的演绎并不符合历史史实。实际上,无论是图海还是周培公,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并且都是以善终收场。特别是图海,其不仅成为清朝上,仅有的几位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的高级将领,之后更是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以供后世之人祭奠。

历史上的周培公,走过了从一介幕僚到封疆大吏的“逆袭”之路。

《康熙王朝》中,对于周培公的形象设定可以说是过于的“神化”了,其在正史中的级别与地位远没有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般。

“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的旧将王辅臣杀掉经略陕西的莫洛,占据陕甘及四川部分地区,并且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成为了朝廷的巨大隐患,于是康熙皇帝派图海前去征讨王辅臣。

此时的周培公便在图海的帐下,跟随图海一同前往平叛。

而就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却向图海提议,由自己前去平凉,劝降王辅臣。

图海在听过周培公的建议后表示了赞同,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并且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经过与王辅臣的深入交谈,王辅臣决定归顺清朝,从而使得西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康熙也能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顾忌王辅臣对自己形成夹击与掣肘之势,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

三藩之乱平定后,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后因与同僚不相和睦,辞职返乡。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周培公才选择“重回朝堂”。

当时,康熙皇帝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准备御驾亲征噶尔丹。此时的周培公,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并且为康熙所采纳,于是康熙让周培公复出,担任盛京提督的职务,在协助康熙署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命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之中,周培公是主将,图还是副将,这明显是错误的,至于周培公因为受到康熙的猜忌,最终郁郁而终,也是“无稽之谈”。相反,康熙皇帝不仅对其非常的赏识与信任,并且对其委以了重用,而周培公本人也是尽职尽责,最终得以善终收场。

至于历史上的图海,更是得到了极高的封赏与推崇。

早年间的图海,其仕途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

早在顺治十二年,图海就已经被封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位高权重。然而,随后的几年之中,图海接连遭遇人生“滑铁卢”,或是自己因事被惩处,或是因为受到属下或者家丁的牵连,图海最终落得一个革职查办,罚没家产的处罚。

直到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才对图海网开一面。

“原任都统图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满洲都统缺补用。著图海补授都统。”

至此,图海开始重新担任正黄旗满洲都统一职。

伴随着顺治皇帝的去世,康熙皇帝继承了皇位,其对图海可谓是信任有加。特别是在其智擒鳌拜,掌握大权后,对于图海更是极为器重,图海也被康熙晋封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加太子太傅衔,在当时,其在朝堂上的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索尼之子索额图,位列百官第二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三藩之乱”就此拉开了帷幕。就在吴三桂的大军一路乘胜进攻,已经与清军在长江形成对峙的时候,福建的耿精忠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开始向清朝发难。紧随而至的,就是前文中所说的王辅臣在西北的叛乱,以及早已归降清朝的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

此时的大清王朝俨然的叛乱四起,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尤其是察哈尔的叛军,距离北京城太近了,而此时的康熙皇帝手中的军队几乎全部南下抵挡吴三桂,根本无力回援。

于是在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以及孝庄太后想到了图海。图海随即选拔并且统领着一支由八旗贵族的家丁组成的“非正规杂牌军”去抵挡察哈尔的进攻。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令人堪忧的武装力量,在图海的带领下是组织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特别是图海假借“察哈尔宝库”的骗局,极大的激励了士气。最终这支同《康熙王朝》中一样,由家丁组成的“虎狼之师”真的打败了训练有素的察哈尔起兵,不仅帮助康熙皇帝解决了北京的危局,同时更是帮助清朝彻底解决了持续几十年之久的察哈尔问题。

就这样,康熙皇帝将图海封为“抚远大将军”,让其领兵平叛,而这个职务在清朝历史上仅有福全、胤禵、年羹尧等少数亲贵重臣才能担任的,足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图海的喜爱与器重。而图海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这份重托,在西北他利用周培公招降了王辅臣,随后又在王辅臣的配合下,给予了吴三桂以有力打击,在此期间还成功擒获了假冒“朱三太子”身份发动起义的杨起隆。

可以说,图海对于康熙皇帝能够最终平定“三藩之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伴随着“三藩之乱”的彻底平定,图海的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康熙二十年,兵部下谕:

“大将军图海年老有疾,今四川云南渐次平定,可令携大将军敕印还京师。”

回到京城后的图海,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隆重接见,而图海也自知年老体衰,无法再继续被委以重任,于是主动向康熙皇帝请辞,但却遭到了挽留。可即便如此,图海还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去世了。

图海去世后,康熙皇帝将其厚葬,并且为其上谥号为“文襄”,这在古代文臣的谥号之中,已经是非常的显赫了。

到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又将其追封为一等公,并且赠予其配享太庙的荣誉,为后世所朝拜祭奠。

至于图海的后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过登场,即在“山西藩库弊案”中,遭到田文镜弹劾与查处的山西巡抚诺敏。只不过历史上的诺敏,并不是因为沽名钓誉、贪赃枉法被雍正皇帝处死,而是寿终正寝的,并且其曾历任礼部以及刑部的尚书,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任与重用,也绝非仅仅是以一省之巡抚而终。

这就是周培公与图海的一生。

他们两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主仆关系”,图海为“主”,周培公为“仆”。与此同时,这二人也均在“三藩之乱”期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周培公凭借着“劝降王辅臣”等以名声鹊起,随后被委以重用,而图海则是连克蒙古察哈尔部、王辅臣以及吴三桂,挽救清朝于危局之中,成就了一番功业,不仅自己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与两代帝王的推崇,更是给子孙后代萌得一份福报。

至于《康熙王朝》中,康熙极为“腹黑”的防备并且打压着这二人,历史上并没有此事,相反,康熙皇帝还是给予其足够的信任与器重,而周培公与图海也就这样带着满身的功名与荣耀,寿终正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