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赫尔曼

“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科研上,中国近年来对科研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很大,这展示了中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大意愿,让人非常欣喜。”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界论坛上,2015年图灵奖获得者、密码学先驱马丁·赫尔曼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未来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取决于今天的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表现。“年轻人要记住一点: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往往是从一些听上去很傻的想法开始的。”

“对科学家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到了自己整个研究生涯临近尾声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成果乏善可陈。”赫尔曼不由得说起自己的经历:他最有成就的工作大约是在30岁时进行的,但这项工作被认可则是在整整40年之后。

其实,当他最初决定要从事公钥密码学研究时,身边的同事都觉得他的研究很“傻”。而事实上,正是这个看起来很“傻”的研究让他“笑”到了最后,摘获了图灵奖。

“从我的经历中,其实可以看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悖论——年轻人往往有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喜欢钻研新东西,而年长的科学家则有更多的经验和来自经验的智慧。”

如今,年逾七旬的赫尔曼经常被问及如何才能做出一流的成果,而他的答复始终如一:越年轻,越要保持一点“傻”劲。

“如果周边的人听说你的研究课题后,都认为你在做一件听上去很疯狂、甚至有点傻的事情,那么恭喜你,或许你走对了路,你大可以回答他‘谢谢你,这是你对我最好的赞美’。”

事实上,赫尔曼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不仅他是因为保持“傻”劲而在科研上实现突破的——很多世界顶尖科学家都有类似的定力和魄力。

“有一次,我有幸受邀去参加一个有不少诺奖得主参加的会议,于是先后问了五位诺奖得主,当初决定要开启自己的工作时,周边人如何评价。结果,五个人中有四个人说,别人说我太傻了!”

所以,对于刚刚起步不久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赫尔曼的建议是:请尽量让自己“傻”一点。这可能就意味着,你的科研生涯会很长、很精彩。

来源:文汇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