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河南一街道贴出一份红纸黑字的《惠安街道办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在网上引起热议,该标准第一条规定:索要彩礼“严重者”以贩卖人口或诈骗论处。

时隔一个多月,8月1日,又有媒体爆料,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大安六村因一纸村规民约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民约中对红白事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操办标准,其中一条标明“彩礼超两万元按贩卖妇女或诈骗罪论处”,这份村规民约迅速被人们传到了网上,引起热议。

村规民约在家家户户张贴

这一纸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有什么,继续:

一纸村规民约出台,彩礼不得超两万元

最近几天,赵县大安六村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了一件“大事”,刚一对外公布消息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原来,村里一起协商制定了一份村规民约,对红白事的操办标准,以及街道卫生、防火等事项做了规定。其中关于彩礼一项,规定不允许超过两万元,否则按照贩卖妇女或者诈骗罪论处。

除此之外,红事要求饭菜每桌不超过260元,白酒不超过30元,烟不超过10元,宴请仅限于亲戚,并且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100元,乐队不超过20人,车辆不超过12辆,本村结亲不超过8辆。白事则规定烟花爆竹不超过5箱、不穿白、不摆席、不发烟、不请戏。

村党支部书记梁华彬介绍,这份村规民约是党支部、村委会、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一起协商出来的,关于彩礼的部分规定并没有法律效力,只是村民们之间的一个互相约束。现在已经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了张贴,每家院门口的醒目位置贴着一张红纸,人们进进出出都可以看到。

“全村一共300多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而且我们还特意把纸粘得特别结实,就为了让它待的时间长一点,给大家都提个醒,改变一下村里高彩礼的风气。”梁华彬说。

村规民约中对红白事给出了具体的操办标准

村里有小伙缺姑娘,彩礼过高成了负担

近年来,大安六村的彩礼连年攀升,单今年上半年就比去年下半年涨了好几万。

据村民粗略计算,目前该村有30多个适婚男青年,但是同龄段的姑娘几乎没有,有的出去上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有的外出打工,不愿意再嫁回农村。谁家出的彩礼高,可能会提高成婚的可能性,但彩礼过高已经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梁华彬介绍,大安六村属于梨乡,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以种梨为主业。前几年梨果行情好,村民们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一点,于是彩礼也一年跟着一年增加。但最近两年梨价不高,加之今年受霜冻影响,大幅减产,一亩地的收入仅五六千元,算上各种成本,种五六亩梨的收入也就是两三万元。收入减少,但是彩礼并没有降低,这就导致有儿子的父母压力骤增。

村民梁大柱(化名)的儿子就是今年刚结的婚,彩礼加上操办婚礼的各种费用,还有为儿子翻盖楼房、买私家车,一下子掏空了家底。

对于梨农来讲,给儿子娶个媳妇,有人需要攒大半辈子钱,有的则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有村民因为拿不出高彩礼,不得不去借外债。前半辈子攒钱,后半辈子还债,所有的钱还完,也就老得干不动了。

村里一户刚结婚的人家

赞成的同时又担忧,村民的态度很一致

记者在大安六村进行采访时发现,提起门前张贴的村规民约,一片叫好声。但称赞完之后,提及自己儿子结婚是否会照着村规民约的标准做时,不少村民又充满了犹豫。“规定是个好规定,就怕这样做娶不到媳妇啊!”村民梁强(化名)说,他儿子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里并没有硬说要多少彩礼,但是自己依然比照着别人家的数目给,怕给少了这媳妇娶不进门。

村民李丽(化名)表示,她儿子今年18岁,还不到结婚年龄,到结婚时掏多少彩礼,她现在还不敢说。心里特别想按照村规民约上做,但是又怕别的村不是这个习俗,到时两家谈不拢。“咱说给两万,人家女方不同意也没办法,总不能不给孩子成家吧。”李丽一直感慨,真希望村村都有这样的规定,大家都降低彩礼,这才能真正实行。单一个村去实践,谁也不敢开这个头,生怕毁了这门亲事。

很赞成、很担忧,这几乎是所有受访村民表达最多的一种态度。

村委会张贴的红白事指导标准

针对这一纸村规民约,村干部和文明办这样回答:

村干部:不求一招奏效只为了慢慢改变风气

“降低彩礼不是一下子就能办成的事儿。”村支书梁华彬知道,尽管在村规民约里使用了一种比较夸张的说法,称彩礼超过两万元将按贩卖妇女论处,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述方式,想借此给村民敲一个警钟,并不是真的具有法律效力。

文明办:想法是好的但语言表达不太合适

省会文明办综合处副处长王莹表示,部分农村地区彩礼居高不下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男多女少的比例、过度攀比的心理、古老传承的习俗,都导致高彩礼屡禁不止。移风易俗,刹住高彩礼之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赵县文明办副主任王建立说,2018年4月,赵县召开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工作会议,基于此大安六村积极做出了响应。需要说明的是,大安六村制定的村规民约中关于彩礼一项的规定,说法上不太规范、准确,是否按照贩卖妇女或者诈骗罪论处,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不是一纸村约就可以下定论的,但村里想要遏制高彩礼风气的想法是好的。王建立表示,真正根治高彩礼“顽疾”的办法可能还是加强乡村建设,留住年轻人,让小伙子、大姑娘这些年轻一代愿意在农村生活。

尽管不久前,网友们就曾讨论过彩礼的话题,但每每涉及此问题,网友们还是会热切关注。

有的网友认为,这是禁止本村通婚的意思,出了这个村没有人理会这个村规。这样做只会让这个村的男青年娶不到老婆,本村的姑娘们估计全嫁到外边去了。

有的网友认为,这个规定可以这样理解:让男方做上门女婿,给男方两万让他去女方家落户,孩子随母姓。

也有网友质疑该村定制规定有点越界,有些随心所欲。村规是否触犯法律,有没有拐卖妇女,并不是彩礼多少、村规说了算,基层组织缺乏法治理念。

不过也有网友持赞同意见,认为红白事能掏空农村家庭十年二十年的收入。还有人直接指出,在农村,还有借银行贷款娶媳妇的,然后女方拿了这笔钱在去给自己儿子娶媳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扼杀。

没有彩礼,我们还能结婚吗?

最近,关于彩礼的话题持续发酵,“结婚要不要彩礼”、“彩礼多少才适合”等话题被推上风口浪尖。《人民日报》曾发文:《要彩礼过多以贩卖人口论处?移风易俗当有法治思维》。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份全国彩礼地图,除了少部分地区的少礼金、零礼金以外,大半张地图均被高额彩礼所笼罩。虽说图中的数据不一定千真万确,但是不难看出,“彩礼”这个话题一直被公众关注。

50年代“四个一工程”(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把热水壶,约14元);60年代“三十六条腿儿”(一个衣橱、一个柜子、四把椅子、一张床、一张桌子,约177元);70年代“三转一响”(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约500元);80年代“四大件”(一台冰箱、一台电视、一台洗衣机、一台录音机,约2300元);90年代“新四大件”(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约15000元);如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三斤三两”(百元大钞装三斤三两重,约14.6万、“一动不动”(汽车、房子首付,至少30万)、“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一百张50元,20万),这个段子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彩礼”的发展进程,以前的彩礼只需花几年积蓄,而今,没有彩礼,我们还能结婚吗?

2017全国彩礼地图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彩礼

彩礼,起于中国古代婚礼程序之一,又称定亲财礼、聘礼、聘财等。

《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历代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彩礼在现行法律上有什么规定

何成科律师表示:彩礼一般是以结婚为目的,在婚前按习俗一方给付另一方的贵重财物。彩礼数额多数是根据双方的经济能力协商确定,法律上并未限制彩礼数额。

对于离婚是否要归还彩礼,何律师表示:如果是男方请求归还彩礼,人民法院也是支持的,但要视情况而定,若两夫妻登记结婚后实际共同生活时间极短或未同居生活的,或一方因给付彩礼造成生活绝对困难的,不足以维持当地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法院会有条件地支持一方主张返还彩礼。但如果是订婚已经同居,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没结婚,在法律上人民法院支持返还彩礼,但需要考虑双方同居生活的时间、彩礼数额、是否怀孕生子、过错责任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因素,酌定返还的数额。

送彩礼是民俗 互赠“心意”量力而行

民俗专家、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黄义枢表示:“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结合,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彩礼难以根除,也没有必要根除,可以任由它发展,因为这是两个家庭之间私下约定好的事情,外人是无法干预的,即使是行政手段也无法完全干预。

对于很多人说结婚时送“彩礼”是社会发展的陋习,黄教授认为:“民俗的东西我无法给它一顶‘帽子’,这只是两个家庭结婚时私下定好的一个‘程序’,没必要去割断,它也没坏处。”在黄教授看来,男女结婚组建家庭时可以互赠一点“心意”,但要视家庭条件量力而行。

已经有很多鲜活的例子证明,超出人们承受能力的彩礼不仅不能给新人带来幸福的婚后生活,反而为家庭矛盾和贫困埋下隐患,亟需积极引导。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呼吁,应进一步加强引导,鼓励个性化婚姻的发展,增加对婚姻的理解和幸福的认知。彩礼的风俗不是不可以有,但不能对婚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是底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婚恋风尚,视经济条件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攀比、大操大办。

关于“彩礼”问题的

你怎么看呢?

留言区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来源:中国妇女报、河北青年报记者:刘冉、每日商报记者:陈敏 见习记者:祝云燕 史卓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