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办型父母。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识,孩子长大后才能会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儿,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别人的界限。

有人说,中国家庭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普遍缺乏界限感。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因为爱而模糊了界限。父母越俎代庖,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1

高考结束,表妹和其他两个朋友自发组织了一场带着爸妈去游玩活动。

本来是件挺好的事儿,却不料,游玩才刚刚开始,就被小梅和她的妈妈扫了兴。

小梅朝着妈妈怒吼,撂下一句:“我看你可怜,我忍不了你啦!”便扬长而去。

小梅妈妈当年难产,在手术台上抢救了近五个小时才保住命。也正因为如此,她对小梅分外在意。

自从小梅上学,妈妈便辞职在家全职照顾。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殚精竭虑,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下雪天,她给女儿穿的衣服有些薄,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换来女儿怒目相视。

梅子从来没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反而觉得妈妈包办她的吃喝拉撒,仿佛把她关进了牢笼,她快要窒息了。

表妹和我聊起梅子的时候说,“天哪,小梅的妈妈居然那么过分,连小梅几个小时去卫生间都打电话提醒,完全剥夺了小梅的自由。我要是有这样一个事无巨细的妈,估计早疯了。”

2

去年,一位父亲拿“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让女儿回国的事上了新闻热搜。

10年前,女儿张莉到美国留学,准备留在了美国,还准备美国男友结婚。一年来,父亲张勇一直在做女儿的工作,劝她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但效果不大。张勇觉得,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

从女儿上初中开始,两口子就一直省吃俭用。为了给女儿凑够足够的留学费用,两夫妻甚至把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2007年,张莉如愿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爸妈觉得“扬眉吐气”之余,也有隐隐担心,所以对女儿提出了几点要求:不准找外国人当男友,更不能嫁给外国人;毕业后要回国内工作。

不料,攻读研究生的女儿跟父母摊牌,表达自己想要留在国外工作,并要和外国男友结婚的打算。这无疑是对老两口的巨大打击,“我这是为别人白白养了一个女儿吗?我们老了以后谁来照顾?”张勇一气之下,威胁女儿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并且找到媒体帮忙做女儿的思想工作。

一时间,很多网友纷纷站出来指责女儿不孝、白眼狼,认为女儿应该把留学的费用全部还回来,甚至诅咒女儿在国外婚姻不幸。

然而,似乎大家都忘了,孩子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人生是TA自己的。

父母对孩子婚姻的强加干涉,其实是边界感意识薄弱的表现。

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当面对强势、控制欲极强的父母,TA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叛逆反抗,逃离父母的控制,变成“白眼狼”。另一种就是默默忍受,成为毫无主见的“巨婴”,永远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大人。

无论孩子做出哪种选择,都必将以本应有的幸福和快乐作代价。

3

《超级育儿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初中男孩,每天沉迷手机,回到家就戴着耳机看视频打游戏,对人总是爱搭不理,这让父母十分担忧。

父母向育儿师求援,育儿师了解整个家庭情况的时候发现:在这个孩子卧室的门上有个锁眼大小的洞,父母时不时通过这个洞来观察孩子的动向。

育儿师告诉孩子的父母,就是你们的这一行为,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

许多父母看过这个案例后的第一反应都很诧异,心想这样做也是为孩子好啊!

殊不知孩子对父母的愤怒无处发泄,便内化到行动上。叛逆、不爱学习、沉迷网络世界,这都是对父母“越界”的一种抗议。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办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识,孩子长大后才能会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儿,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别人的界限。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她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感受之一——界限感,让孩子失去了亲身体验、尝试的机会,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4

有句老话叫 “慈母多败儿”。

在《红楼梦》中,薛姨妈就是这样一位“慈母”。在丈夫去世后,她对儿子薛蟠百般溺爱,有应必求,生生把儿子养成了横行霸道的“呆霸王”。

每次儿子在外面闯了祸回来,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帮儿子掩饰,从不知严加管教。直到最后薛蟠打死了人,她才追悔莫及。

许多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唯恐孩子受一点委屈,却不知过度的溺爱才是最大的伤害。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却总在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

被这样无私的、毫无界限的“爱”包围的孩子,往往会缺少界限感。

结果是: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结果是: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结果是: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们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设置界限,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让孩子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有界限感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成熟、更独立,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自己越界时,就要及时调整,让界限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