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第二位。阿拉善盟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地处呼包银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处,东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相连,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与甘肃省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4.572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7°10′~106°53′,北纬37°24′~42°47′之间,东西长831公里,南北宽598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2.8%。[1]

阿拉善盟府巴彦浩特东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723公里,东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14公里,西南到甘肃省首府兰州市520公里,至陕西省首府西安市817公里。

原始社会

“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因贺兰山而得名。阿拉善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证实,旧石器时代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就有人类存在。旧、新石器过渡的代表—细石器文化的赋存和发现,进一步证明古居延地区是东、西石器文化的连接点。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在贺兰山、曼德拉山、龙首山等处刻制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成为研究古代游牧民族早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迹。[4]

古代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今阿拉善地区东北部始设北地郡。

汉代,阿拉善地区分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管辖。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发兵卒18万到河西戍边屯田,北置居延、休奢两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居延县隶属张掖郡管理。东汉光武帝元年(25年),改置“张掖居延属国”。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设西海郡,辖居延一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和西晋续设西海郡。北魏时,阿拉善地区为凉州所辖,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氐族人吕光建立后凉政权,领居延县。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年),居延古都属柔然婆罗门领地。

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区属甘州、肃州,也曾为突厥贵族所据。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所部占据。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建国时设12监军司,贺兰山坚军驻守贺兰山沿线,守军5万人。在居延地区设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为今额济纳旗东南黑城。

元朝设亦集乃路,属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管理军政事务,总管府驻哈拉浩特(黑城)。

明朝时期,北元和瓦剌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西路军5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降明,黑城废弃。明中期以后为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

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游牧阿拉善地区。顺治六年(1649年),因大札木苏叛乱,所部移牧河套地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部长噶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康熙十六年(1677年),顾实汗孙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庐帐万余,自新疆迁徙,途经青海大草滩,移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旗编佐,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率部西藏礼佛,归路被阻,请求内附,清廷赐牧党河、色尔腾地方。雍正七年(1729年),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晋封多罗贝勒。雍正九年(1731年)以后移牧额济纳河流域。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4]

近代以来

民国时期,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直属北洋政府蒙藏院和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管辖,宁夏护军使和宁夏省兼管两旗徒具虚名。期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巴格(乡)设县级建置。

1949年9月23日和1949年9月27日,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和平解放,建立人民政府。

1954年4月,成立宁夏省蒙古自治区,辖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为专区级地方政权,隶属宁夏省管辖。同年10月,因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易名甘肃省蒙古自治区。

1955年3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

1955年11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州易名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

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

1958年4月,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为自治区派出机构,盟府迁三盛公;同年8月,巴彦浩特市撤销,恢复镇级建置。

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额济纳旗划归甘肃酒泉地区管辖,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武威地区管辖,历时10年。

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重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

1980年4月,成立阿拉善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为专区级建制,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盟府驻巴彦浩特。

气候特征

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6]

地形地貌

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相对高度从外缘的5~20米,向内逐渐增高到200~400米,最高达500米。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一般高10~200米。沙漠中分布有500多个咸、淡水湖泊或盐碱草湖,其中较大的有古日乃湖、拐子湖、沙日布日都、头道湖、查干高勒、敦德高勒、辉图高勒、巴彦霍勒、乌日图霍勒、图兰太湖、通古勒格淖尔、英格田、特莫图、通湖音高勒、树贵湖、浩木肯高勒、伊和吉格德等。北部戈壁分布较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3.7%。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 700米。主峰达郎浩绕和巴彦笋布日,海拔分别为3556米、3207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6][7]

土壤

阿拉善盟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6][7]

水文

阿拉善盟河流水系主要以内陆河水系为主,东部有黄河过境,西部有黑河流入,洪水冲沟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共27条,四大沙漠由于接受降雨后渗流通畅,形成许多湖泊和时令湖盆。[8]

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阿盟,沿阿盟东南边境在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出境,全程85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8]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终止于居延海。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27.75亿立方米。正义峡以下为下游,经甘肃省鼎新镇最后注入阿盟额济纳旗东西居延海,河道长333公里,流域面积为8.04万平方公里,为戈壁荒漠。[8]

阿拉善盟的山沟泉溪主要发源于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共70多处,流域面积2676平方公里,由降雨补给而形成。泉溪清水流量287升/秒,年清水总量905万立方米,年平均洪水总量4800万立方米。[8]

阿拉善盟的湖泊较多,以四大沙漠中的湖盆为主。沙漠湖盆是接受降水补给而形成,比较稳定。四大沙漠中湖盆共有415处,总面积达6700平方公里,其中:季节性湖泊4546平方公里,永久性湖泊231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已探明的矿藏有86种(占自治区发现矿种的71.67%),产地共计416处。其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54种,现已开采40种。分布规律为:东煤炭,西萤石,南多磷,北富铁,中部建材石墨盐碱硝。矿产以湖盐煤炭、石油、芒硝、石膏、萤石、花岗岩、大理石、白云岩、铁、冰洲石、石墨、宝玉石为主,形成明显的矿产优势,其中无烟煤、湖盐、花岗岩、冰洲石储量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阿盟境内有大小盐湖53个,主要是吉兰泰、雅布赖等,湖盐探明储量达1.62亿吨;天然碱产地10处,总储量57.76万吨;硝产地30处,总储量1亿吨。阿盟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长山子、西戈壁滩三大含煤区,矿区16处,探明煤炭储量达13.9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4亿吨。古拉本无烟煤(又称太西煤)以其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机械化强度、高化学活性、高精煤产率等“三低六高”优势,走俏国际市场,出口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被誉为“煤中之王”、“黑宝石”,可与越南的鸿基煤相媲美。[9]

生物资源

中国“阿拉善盟”概述

阿拉善双峰驼

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18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如蒙古野驴、野骆驼、马鹿、盘羊、大头羊、青羊、黄羊、天鹅、蓝马鸡等;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是阿拉善两大优势畜种,骆驼数量曾居全国旗县之首,故有“骆驼之乡”的美称,驼绒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获美国“阿米卡驼毛奖”。阿拉善白山羊绒的细度、光度、白度三项指标均列世界同类产品之首,被誉为“纤维宝石”,曾荣获意大利国际“柴格那羊绒奖”。

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境内有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肉苁蓉、麻黄、甘草、琐阳、苦豆子、山沉香等属野生名贵中药材,其中:阿拉善肉苁蓉肉质肥厚,芸油性大,面积632万亩,年贮藏量20万公斤;作为蒙药、藏药主药之一的山沉香,全国唯阿拉善独有,贮藏量80万公斤。[10]

水资源

中国“阿拉善盟”概述

生态资源

阿拉善盟地区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极缺。阿拉善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8.07×108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8.83×108立方米/年,为水资源总量的49%。现状总用水量中,有80%是地表水,而地表水中,仅额济纳旗就占了87%。水资源分布不均,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了生态与环境,而且还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7年末,全盟常住人口为24.8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9.27万人,乡村人口为5.5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7.69%,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为0.27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为0.11万人,死亡率为4.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8‰。[2]

有蒙古族、汉族、回族、藏族等28个民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