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是青年导演毕赣处女作,作为国内新晋的文艺片导演,第一部作品就获得比较大的反响,业界认为毕赣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年轻导演。这部电影在只有几十万的资金预算情况下完成,而且出来的成果可圈可点,确实体现了毕赣的电影才华。前面纪录片形式的叙事,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缓慢琐碎的节奏,后面的魔幻主义色彩,虽然不是很完美,几十万的预算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我这里就不做剧情的分解了,影片里很多细节处理有些意思。可以看出毕赣导演深受侯孝贤,塔尔可夫斯基,贾樟柯,阿彼察邦等导演的影响。比如山间摩托穿行可以看见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的影子,毕赣可能比较痴迷于这个意境,连续用了两段,每段一分钟左右,方言对白演绎,缓慢的节奏,年代感的歌曲,非专业演员的原生态,情节自然贴近生活等等细节。如果观众看的文艺片够多的话,都能在《路边野餐》里找到似曾熟悉的场面。

用原生态的非专业演员拍摄会让电影显得更加贴近生活,侯孝贤和贾樟柯早期的作品也喜欢如此选择,当然也有因为拍摄预算用不起专业演员的因素。《路边野餐》里还有些阿彼察邦,贾樟柯等导演的影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向优秀导演学习和借鉴是新导演成长的必经之路。


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影像风格的独特,这是一种很纯粹的直观感受,这也是文艺片粉丝比较喜欢追求的东西。


梦境电影比较难以掌控,目前我看过类似的梦境魔幻题材很成功的两部作品是《盗梦空间》和《恐怖游轮》,对于几层梦境描述还能让多数观众看得比较明白是在叙事能力上很需要高超的电影技巧的。

《路边野餐》绿皮火车的梦境开始,结尾处火车钟表影像时间倒转还是有意境和想法,但是毕赣在这部影片单层梦境的叙事交代感觉有些吃力。

虽然刻意的左右摇晃镜头是想提醒观众,目的是表达开始进入后面梦境魔幻的剧情,但这个手法显得并不高明。而且在梦境结束时出现她和死去的老婆共处的镜头以及玻璃球的暗示,以及摩托车司机说出自己的名字叫卫卫属于添足之笔,他估计是担心观众看不明白,也可以说是对自己叙事能力的一种不自信。

剧情细节有很多硬伤和细节处理得很粗糙就不一一列举,毕竟这么少的预算拍出来的电影,观众也不应苛求什么。



几十分钟长镜头描述升哥和死去的老婆做了一次交代和告别,这样处理后面的魔幻梦境比较有想法,还是能看到导演的个性独特处理技巧。可惜整部影片玩的这些小情怀和小感动,或许感染不到观众。

金刚经作为开场,穿插的诗歌,作为转场或者装点故事的手法用的太滥了,影片《长江图》也用过,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长江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影片的摄影很惊艳。诗歌本是很自我的表达,有些比较直白的还好,如果太玄奥晦涩的诗歌,只有写的人自己能懂的诗歌,放进影片就只能是装点逼格了。

佛语或诗歌至少和影片有些契合度才不至于让人觉得这是个鸡肋或纯属装逼。

导演是想让人懂或许半懂也行,完全不想让人懂又何必忽悠观众,那就属于不负责任的自嗨。

文艺导演有些镜头虽然是很琐碎,但如果这样处理都是因为伏笔或后续剧情需要,倒也无可厚非。但是这部影片里琐碎而无谓的镜头很多,前面二十分钟叙事也过于啰嗦。


电影毕竟是一种偏大众化的文化艺术,如果需要人认可欣赏,那么在选择展示自己的品味的同时需要在观众接受的程度之间做个平衡,不能完全是一种自嗨,如果单纯追求意境不在乎旁人所不能懂的自嗨,那么导演可以关起门来自己欣赏。

作为一个新生代导演,应该注重锻炼提升自己的电影技巧和叙事能力等基本功力(陈哲艺导演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如果一开始就去追求高深的意境结果无法掌控,就有点尴尬了,也比较容易走入迷途。毕赣导演这部《路边野餐》既看到了他的潜力和才华,也可以看出他非常自我的端倪。所以他的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资金充足还有明星汤唯和黄觉加持反而是恶评如潮就可以看出,他走在自嗨的路上有些走火入魔的倾向。

新锐有才华的导演我们应给予些包容,同时也希望毕赣导演的电影事业之路能且行且珍惜。

——————

本文由

香草做被窝的松鼠

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即刻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