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后和武则天的第一身份首先是政治家,更多的人却把目光放在她们的性别上,或许正是因为性别,她们想要把控政治不得不运用比男性更加凶狠的手段,要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女性摄政不在少数,汉代的王政君、邓绥、梁妠,晋代的褚蒜子,唐代的韦皇后、太平公主等等等等多不胜数,而真正被大家所熟知的只有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这三个人而已,却忽略了她们之所以能走上巅峰正是踏上一条嗜血之路。尤其是武则天,史书连她名字都没有,杀两个人倒是描写得这么详细,而且吕后因为嫉妒戚夫人勉强算有动机吧,可是武则天从感业寺出来后,都是她在夺宠,要嫉妒也是别人嫉妒她,完全没必要做的那么狠,就不担心高宗知道么。

问:两个都好残忍,人彘更是恶心。不过我很奇怪,把人四肢都切了还能泡那么久不死?那么痛苦也不自杀?这种事情就算是真的也是极其隐秘的,怎么史学家能得知,而且描写的这么详细。
尤其是武则天,史书连她名字都没有,杀两个人倒是描写得这么详细,而且吕后因为嫉妒戚夫人勉强算有动机吧,可是武则天从感业寺出来后,都是她在夺宠,要嫉妒也是别人嫉妒她,完全没必要做的那么狠,就不担心高宗知道么?从高宗死后遗嘱说,军国大事兼取天后,可见他到死对武则天还是比较信任的。武则天真做了那么残忍的事,高宗就闻不到一点风声,不会产生一些对武的不喜?骆宾王讨武的檄文把她里里外外都骂了,也没见提王皇后萧淑妃的事。
所以我觉得「醉骨」这事,动机不足,证据不足,也不够理智,不像武则天会做的事。顺带也问下吕后的「人彘」,这两者真实性有多高?希望能得到一些比较有理有据的解答。
答:
在正式回答之前,我要说明两点:第一,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这点是高中历史课本里提到最简单、最根本的论点,如果有什么历史上的疑问实在弄不清楚,请从政治意义出发,别从个人“嘤嘤嘤”情绪出发,无论男女,无论是非功过。
第二,我国现在的刑罚主要是剥夺人身自由、政治权利、生命和赔偿钱款等几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刑罚确实很残忍,但是当你身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社会,还会觉得这种剁去手足的不正常吗?这种判决就和现在拘留十五天一样,听到也当没听到,起不了什么波澜,不同的历史时代会有不同的观念,用现在的“嘤嘤嘤”的态度来看,许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
解释清楚了上面两点,我们分开看这两个人,首先是吕后。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汉代初期的刑罚制度,在许多人的看来秦朝的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苛政猛于虎也”。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个将中国封建文明高度发扬的汉代在建国初期依旧是沿用着秦国的律法,包括肉刑、连坐法。
连坐法,是秦代有名的“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法律,跟本题关系不大就不赘述了。
肉刑,在秦汉时期主要有四种:黥刑,在脸上刺字并且涂黑。
劓刑,割掉鼻子。
刖刑,割掉左脚或者右脚或者双脚。
宫刑,割掉男性生殖器。
到了汉文帝时期,这些肉刑依旧沿用着,而且这只是普通刑罚,用途非常广泛。因此有“缇萦救父”这件事,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员叫做淳于意因犯了罪被判肉刑,女儿淳于缇萦陪父亲一起上京受刑时给汉文帝上疏,提出种种肉刑的弊端,要求代父受罚,汉文帝早有心要废止肉刑,借此事把废肉刑的议案提到朝堂之上,用杖刑代替肉刑,直到汉景帝时期才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不过仍然保留了宫刑。
也就是说,在吕后时期,肉刑依旧是一种非常常见,社会各个阶层在犯法之后都有可能受到的刑罚,那么她用在戚夫人身上也仅仅是加重了程度而已。
说完了吕后实施这种刑罚的可能性,接下来要说的是吕后的意图,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戚夫人和吕后的故事大概是回答和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最了解的,典型宫斗,已经到了公开撕破脸的底部,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天天哭,吕后会不知道吗?
一旦太子刘盈被废,吕后会面对怎样的局面?我们可以看看当吕后直到终于保住了儿子的太子之位后的反应,她听到大臣周昌力保太子,立刻跪在地上叩谢他。
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
刚毅、果断、宁折不弯的吕后因为周昌的一句实话俯首跪地,不会觉得太隆重,甚至有些“小题大做”?吕后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最大的原因是一旦太子被废,别说是后位,吕后和刘盈性命都会丢掉。刘邦为了维护新太子的地位,怎么可能还留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皇后和当过太子的儿子?把他们送去封国更是想也别想,他们只有死路一条。别人或许会心慈手软,顾念夫妻父子之情,可吕后太了解刘邦了,他是一个面对老子差点被项羽活活煮死的时候,还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人,他是一个为了快点逃跑,把自己亲生儿女推下车的人。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史记·项羽本纪》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杀掉一、两个威胁到新太子的人,对刘邦来说简直不痛不痒,说白了这不是太子争端,更不是宫斗这么简单,这就是吕后和戚夫人拿着刀架在对方脖子上,能活下来的就只有一方,她们俩结下的仇恨绝不是靠囚禁能解决的。
最清楚这一点的莫过于刘邦本人,他在临死前,只能把周昌送到赵国去,希望通过周昌对吕后的恩情来牵制她,不过求个心理安慰罢了。
吕后的手段最清楚的人莫过于刘邦,在帮助他消灭功臣派时,吕后可是从来没有心慈手软过。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史记·黥布列传》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和彭越都是秦末战争和楚汉之战中的名将,一手促成刘邦登基称帝,立下汗马功劳,天下初定他们就成了刘邦和吕后最大的政敌,一个人被吕后煮成肉粥(刘邦本来流放彭越,是吕后把他带回来要求杀死的),一个人当着吕后的面被斩成两段。面对政敌,吕后没有什么慈悲心可言,对比这两个人,吕后起码还给戚夫人留了一口气,“人彘”和肉粥、人段哪有什么高下之分,不过都是一种震慑手段罢了。
有人觉得戚夫人只是一个女流之辈,吕后的手段未免太毒辣了,我的答案一开始就说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对于吕后来说戚夫人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后宫妇人,她和赵王如意是一体的,正如吕后和惠帝刘盈是一体的一样,刘盈被废,吕后必死。吕后要针对的不仅仅是戚夫人,也不仅仅是赵王如意,而是她丈夫刘邦立下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在刘邦眼里所有不姓刘的人都不忠诚,吕后也是如此,所有不姓吕的人都不能重用。
天下的诸侯国就这么多,已经都被刘邦安排好了,兄弟、儿子、侄子、孙子,想要给吕家人分封就得请刘家人让位,这个口子从哪里撕开呢?那非戚夫人母子莫属,别说一个和自己结下死仇的戚夫人,即使是从小养在身边的养子刘肥,吕后也不含糊。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鸩,置前,令齐王(刘肥)起为寿。——《史记·吕太后本纪》
太后怒,以故召赵王(刘友)。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史记·吕太后本纪》
王(赵王恢)悲,六月即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一共八个儿子,除了侥幸躲过一劫的刘肥,吕后杀了三个了,被毒死的、活活饿死的、被逼自杀的,不需要和戚夫人相比较,大家都很惨,这根本不是什么后宫女人妒火中烧的私下报复,就是一场政治屠戮。
正如汉文帝大臣宋昌所说:“所言私,王者不受私”,皇家的事没有什么是私事。
吕后的“人彘事件”解释到这里,下面来说说武则天的“骨醉事件”。
和吕后一样,武则天也有着自己多重的角色,她首先是个政客,其次是个皇后和太后,再次是个母亲、妻子和女儿,最后才是一位女性,她所有的行为都是从政治利益出发。
那么她和王皇后、萧淑妃之间真的只是后宫斗争这么简单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不妨想想别的问题,出身名门的王、萧二人真的不如武则天吗?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真的是因为爱情?
如果这些问题用《武媚娘传奇》这类电视剧情节来回答,那我们聊不到一块去,还是别聊了,历史不是言情小说,唐高宗也不是个被人随便骗骗的二傻子,他之所以要废王立武,有爱情的原因,可最重要的是他要对付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旧贵族集团。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武则天,王皇后和萧淑妃也是要废掉,区别在于武则天更能帮助他,再换个别的女人未必有武则天的政治眼光和手段罢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再来看王、萧、武的身份。
王皇后:太原王氏家族之女,舅舅柳奭为高宗时期中书令(宰相),与长孙无忌同朝为官,从长孙无忌力保皇后的举动来看,两人关系不差。
萧淑妃:兰陵萧氏家族之女,典型的旧贵族。
武则天:父亲武士彟,并不是士族之家,虽然立有战功,但和上面两位大士族相比真的差太远了。
唐朝有多看中门第士族,举一个武家的例子就知道了,武士彟的夫人杨氏其实是个二婚,年纪还比武士彟大,为什么武士彟要选择她作为自己的正室夫人呢?因为这个杨氏是隋朝皇族杨氏之女,娶了杨氏是武家的荣幸,如果杨氏不是二婚绝不会选择武家这种小姓家族婚配。
唐高宗要打击的正是这些出身高门的旧贵族,武则天这些年饱受非出自高门而被人看不起的痛苦之中,努力想要抬高自己成为新贵族、新高门,两个人自然是一拍即合,政见相同。
在王、萧两人被废掉后,武则天登上后位,斗争就算结束了?长孙无忌活得好好的,诸遂良也仅仅只是被贬谪,韩援、来济仍身在其位,这时候根本不算胜利,别说打死敌人,连打垮敌人都没做到。武则天比任何人都清楚旧贵族们的按兵不动不过是迷惑她的一时繁华而已,在这重要时刻她最大的后盾——唐高宗,心软了。一旦王、萧二人被放出来,等于一个松懈的信号,一个让长孙无忌等旧贵族反扑的信号,武则天能允许自己的胜利这么轻而易举的失去?
最没有机会反扑的人只有死人。
作为政敌在后宫中的支援,王、萧的下场只有死,这肯定也受到了唐高宗的默许,至于方法,不要忘记了这两个人和武则天之间还横着一个小公主夭折事件。不管小公主是被王皇后杀的,武则天自己杀的,还是病逝的,这笔账武则天不会算在自己头上,肯定是算在王、萧两人的账上,再加上刚入宫那段时间对武则天的压迫,简直新仇旧恨,不报不快。
至于手段残忍的问题,武则天可是最喜欢任用酷吏的,“请君入瓮”就来自于武则天任用的两个酷吏来俊臣和周兴之间的故事,武则天对自己的敌人没有心慈手软的想法,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一律不会手下留情,何况是两个深宫妇人,用酷刑对待反倒符合武则天的性格。
个人认为这个题目的关键不是在于这种残酷的刑罚受害人承不承受得住作为真假判断的依据,因为即使戚夫人一断手脚就死了,吕后折磨的只是尸体,后人还是会觉得她无比残忍,武则天也是同理。
这些史实的真与假,真正的判断依据在于从吕后和武则天的心理、政治目的等等方面出发能否下得了这样的命令。
吕后和武则天的第一身份首先是政治家,更多的人却把目光放在她们的性别上,或许正是因为性别,她们想要把控政治不得不运用比男性更加凶狠的手段,要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女性摄政不在少数,汉代的王政君、邓绥、梁妠,晋代的褚蒜子,唐代的韦皇后、太平公主等等等等多不胜数,而真正被大家所熟知的只有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这三个人而已,却忽略了她们之所以能走上巅峰正是踏上一条嗜血之路。
最后,这两个问题在史学界并没有争议,不是以现代眼光看觉得很残忍就一定是捏造的,看历史请不要“嘤嘤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