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这个朝代,后人的了解是很多的,毕竟在时间上清朝距离我们最近,因此很多史籍资料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甚至末代皇帝溥仪活到了新中国建立,从溥仪的身上也可以了解很多清朝的资料。在清朝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不过后人对此存在争议,虽说盛世存在争议,但康熙帝和乾隆帝是非常优秀的。

乾隆帝是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之一,历史上能够与乾隆帝相媲美的皇帝非常少,当然这是指在年龄上来说。从汉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这就是宦官。历史上的宦官有很多,甚至是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宦官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人们熟悉的魏忠贤、李莲英、黄皓等等,这些人都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宦官,即使是朝中的大臣也要畏惧三分。历史上的宦官众多,但是大部分宦官是没有后代的。只有少数宦官有养子,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如此,曹操的父亲就是宦官收养的孩子,至于曹操本来姓什么,恐怕已经成为历史谜团了。只能够通过考古进行发现了。

乾隆帝即位之后,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后人匪夷所思,后来的人们经过研究才明白,乾隆帝有自己的目的。宦官的问题在很多朝代都出现过,这其中以明朝为最。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由此说来,清朝的皇帝肯定是吸取了历朝历代的宦官干政的教训,那么乾隆帝也不例外。乾隆帝对宦官也是有些“忌惮”的。

顺治帝时期,他已经注意到了宦官的问题,于是在宫中摆放了警示太监的铁牌,铁牌上内容如下: “顺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谕内院:凡系内员,知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道外人。”严词警告宦官不得越权,这样做可以警示一些太监,让这些太监产生危机感。更为重要的是,顺治规定了太监不得干预政务,结交外臣,如有违背一律凌迟处死。从这一点来说,顺治肯定是吸取了历朝历代的教训,因此才会指定这样的规矩。

康熙即位后,同样注意到了宦官的问题,只不过年少的时候,康熙是无知的,但是到了亲政之后,康熙在对待太监的问题上就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康熙成年后,十三衙门立即被撤销,太监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在康熙在位期间,宦官的数量被削减为七百人。由此说来,康熙的文治武功肯定是齐全的,也可以说康熙是千古一帝。

在谋略方面,康熙肯定是不差的。雍正的儿子乾隆登基后,一改父亲对待宦官的态度,雍正时期几名干政的太监均遭到乾隆的惩治,或被打入大牢,或身首异处。由此说来,乾隆帝的手段还是狠毒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乾隆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了起到更强的警示作用,乾隆还规定:宦官只能使用秦、赵、高这三个姓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对清朝宦官的侮辱。

乾隆之所以让太监使用秦、赵、高三个姓氏,原因就是时刻不忘秦朝赵高祸国的前车之鉴。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在吸取历史教训方面,肯定是比其他朝代强很多的。乾隆本以为在宦官的问题上不会出现问题了,但是乾隆驾崩后,嘉庆帝即位,从这之后,清朝的宦官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
到了清朝后期,宦官问题变得非常严重。这是因为乾隆之后的皇帝根本没有重视宦官问题,导致了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在慈禧太后时期达到了巅峰。在慈禧的宠信下,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打着老佛爷的旗号耀武扬威,很多朝廷的官员都没有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威风,甚至要对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毕恭毕敬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