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商以及智商测试,长久以来一直笼罩在某种神秘的面纱之下。许多人似乎相信,智商的高低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并举出了许多名人作为佐证。

不过,那些名人的智商是真实的吗?你知道智力测试发展过程中的黑历史吗?门萨俱乐部真的只有天才才能加入?爱因斯坦的智商不高?

关于爱因斯坦的智商,坊间有着无数的传闻。例如小时候学习差,经常只考5、6分。但是德国当时的考试是六分制的,所以6分其实就是满分了……

在其中除了那句名言外,最常见的一个传闻就是爱因斯坦的智商了。有人说他小时候的智商只有70多的,也有人说他成年后的智商只有140多或是160多的。

那么,到底爱因斯坦的智商有多少呢?

很遗憾,正确的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爱因斯坦生前从来没有测试过智商!

法国的阿尔弗雷德·比奈和西蒙在1905年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测量表。

1911年德国人威廉·斯特恩首次提出了智商(IQ)这个概念,

1916年,美国人路易斯·特曼修改了比奈-西蒙测量表,将新版本命名为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

而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已经37岁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在儿童时期测试过智力。而在那之后,他就更没有任何去进行智力商测试的必要了。

那么那些关于爱因斯坦智商的传闻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这来源于1926年凯瑟琳·考克斯和路易斯·特曼所做的300位历史天才早年智力的估算。对于这些出生在智商测试发明前的人物,他们的研究方法相当粗暴:阅读传记细节,替他们做当时流行的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题。

而最终的结果与大家想象的大相径庭: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排在中游,远低于斯图亚特·密尔的190、笛卡尔和伽利略的180,只与诗人艾略特持平。

不过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唯一一个智商高达200的天才人物: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哥,天才中天才?

弗朗西斯•高尔顿是一名英国科学家和探险家,他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由于深受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该思想引入到人类研究,并开创了优生学。

而其中他最为关注的,就是人类的智力,并企图找到一种能准确测量人类智力的方法,以证明他的优生学设想:人的智力由遗传决定。

不过在一番努力之后,高尔顿并没能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不过,他的研究开启了后人对智力进行量化的尝试,并最终促成了智力测试的诞生。这或许就是在考克斯的名人智商估算中,他能获得200分的高分的原因。毕竟,对于祖师爷还是要有所表示的嘛。优生学,以及智商测试的滥用

与其他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同,智商测试一经推出,就迅速的被美国政府以及绝大多数中上阶层人士所接受,再加上基因学说的推广,最终使得优生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迅速流传开来,并促成了之后长达数十年的优生运动。而在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27的巴克起诉贝尔案。

照片中的年轻女子叫加丽·巴克,曾经被其养母的侄子强奸,并生下了一个小孩。加丽家中祖孙三人都被诊断为弱智者,心理年龄仅是正常人的一半。1924年,弗吉尼亚州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对弱智群体实行绝育手术,以维护病人健康和社会福利。而按照当时社会对弱智者的界定,加丽就是弱智者的典型情况,所以加丽随后 就被施行了绝育。

加丽的监护人则认为此举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平等保护”的原则,于是将其医生告上了法庭。

结果,最终联邦最高法院最后以8比1的多数判决加丽败诉。霍姆斯大法官在代表多 数法官的意见陈述书中提出:“三代弱智已经足够了。”

此后,美国12个州通过了对智力缺陷人群实施绝育手术的立法,27个州实施强制绝育计划。一直到1963年,这个由政府推动的,以优生学为借口的绝育行动才告终止。在半个多世纪里,共有6万多人受害。其中最热衷于此的加利福尼亚一共实施了2万多例手术。

更早的时候,美国医生在移民到达的地点,仅凭交谈和观察,就可以直接评估他们的智商分数,被判定为弱智者将因此被遣返。

1924年,受智商检测结果的影响,美国国会出台了更严格的移民控制法案。

而有关优生学和智商测试的理论在德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特别是纳粹德国发现这个理论是如此的符合他们种族进化的梦想后。

最终,在照搬了美国的优生计划,并对内容进行了扩充后,《遗传病后裔防治法》(Law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reditarily Diseased Offspring)出炉。此后,有近40万人被判定智力缺陷,强制绝育。

在另外一个更为严苛的《严重遗传性与先天性疾病科学登记制度》出台后,纳粹德国开始大规模实施安乐死计划,最终有十余万人因为被判定有智力或其他方面的缺陷被杀害。门萨俱乐部这种智商俱乐部里面都是高智商的天才?

其实,首先要看智商测试这件事情到底靠不不靠谱。

在最初的时候,智商测试的准确性实在是值得商榷。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先有应用,然后才开始倒推理论。这就造成了在早期的智商测试中,最终得到的结果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早期的斯坦福-比奈测试中,女孩的分数在每个年龄段都高于男孩,这让路易斯·特曼很焦虑。于是在1937年,他采用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新版本的测试量表中,所有可能会会导致男性得分差的项目都被删除了。

不过即便在现在,智商测试的结果也不是太能让人信服。

以韦氏成人智力测评为例,自其从1939年诞生以来,韦氏成人智力测评-Ⅲ里的题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仅阅读理解部分如是,其他部分也如是。

现如今,在韦氏成人智力测评-Ⅲ的l4类题型里,仅有两类题型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设计,另有一类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剩下的11类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其次就是弗林效应了,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詹姆斯·弗林的新西兰政治科学家发现,在发达国家的圈子里,智商测试的分数一直在逐年上升,前一代人和后一代人之间的分数差距非常大。

为此他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最终发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智力测试的分数一直在上升,比如1932年至1978年,美国年轻人的IQ平均指数提高了14点。弗林效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1994—1998年间,肯尼亚6—8岁农村儿童的分数增加了11分,这让人怀疑智商测试的稳定性,也与智商测试体现先天智力的观念不符——基因的变化不可能这么快。

正如弗林所言:"心理学家们应当三缄其口,不要再说智商测试能测定智力以及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应当说,智商测试能够测定人们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因此,现在的这些智商测试其实都只能测定我们在某些领域的能力,而且其测试结果的误差还相当的大。因此在现代,智商测试更多时候只是一个用于判定智力超常的工具而已。

至于像门萨俱乐部这种智商俱乐部,其判断标准不过是一套测试题目而已。如果你相信通过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辨别出人群之中的天才,倒也不妨一试,反正只要交上几百元的报名费就能参加测试了,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