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宗教信仰,中信。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比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略微早一点。站在历史长河的大国人接触最多的无非就是佛教和道教。其中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以公元前565年为“佛诞”,至今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所以人们称为“释迦牟尼”,这也导致了中国佛教僧人纷纷以“释”为姓,比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虽然这两个宗教几乎同时期开始发展的,但二者之间影响力大小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汉末乱世之中,割据汉中的张鲁,就是张道陵的孙子,也是第三代的天师。在归降曹操后,张鲁以曹魏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依托,大力传播道教,到了东晋时期,道教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都是五斗米教的信徒。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便迎头追上,所谓“南朝四百八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便是佛教的兴盛局面。但随着之后一千多年的发展,到现如今佛教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道教了。道教虽然是本土宗教,但信奉人数却远不如佛教。


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又或者信仰哪一个宗教,我们不难发现,僧人和道士虽然都主张食素,但体型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毫无疑问肉制品的营养价值和营养成分是比蔬菜水果更高的,否则肉类食材凭什么比蔬菜更贵。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足够的肉类食物,所以国人的身材普遍比较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率也是一路飙升。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物的选择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来,吃肉的确更加容易长胖。


但僧人和道士都不吃肉,为什么道士给人的感觉是瘦骨嶙峋,僧人却是膀阔腰圆呢?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也可见一二,比如《西游记》里的弥勒佛、甚至包括如来佛祖本人,都是一个大肚子形象。但道士就不同了,能叫得出名字的胖道士形象,也屈指可数。同样是吃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僧人和道士之间如此大的体型差异呢?在减肥时,最常见的6子箴言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所谓“管住嘴”是说不要什么都吃,而要有选择地吃。二者之间吃的都差不多,所以区别就在于“迈开腿”这3个字上面。


说起佛教名寺庙少林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联想到功夫和少林武僧,他们同样吃素,的确也不胖。但这群武僧毕竟只是僧人中的少数,大多数僧人的修行方式都是打坐。所谓“坐禅”,便是坐着修行。如果坐着就能瘦,那还要健身房干嘛?所以大多数僧人体型发胖,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运动。而道士则讲究“不劳不食”,也就是不劳动、不干活,就不能够吃饭,对道士而言,处处都是修行。佛教的“化缘”,其实说白了就是“白吃饭不干活”。


除了在运动量上有差别,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穿着打扮。佛教里面以弥勒佛为例,他常常是一个“袒胸露乳”的形象,一个大肚子一眼就能看到。而道教因为起源于本土,深受“垂衣裳而治天下”观念的影响,道袍往往非常宽大。所以在视觉上,即便是道士肚子上只有一大块腹肌,在道袍的视觉作用下,也不会显得很胖。最后一点就是影视剧的影响,因为角色设定,所以“胖和尚”、“瘦道士”的形象也就成了广大观众的潜意识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