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大
  • 标准
摄影好书|《论摄影》:一切的存在,都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吴靖

2020-05-02 16:33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吴靖(作家)推荐:

1973年,美国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论述摄影的六篇文章陆续发表在《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这六篇重量级的评论在1977年集结成书、出版问世,轰动一时,并引起广泛的讨论。《论摄影》(On Photography)荣获当年的全美图书批评界奖,《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评价该书是“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至今,它仍被公认为“摄影界的《圣经》”。

《论摄影》(插图珍藏本) 苏珊·桑塔格 著,徐灿然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论摄影》一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通过拍摄下来的当今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确证,苏珊・桑塔格在本书中探讨了范围广泛的诸多问题:摄影的伦理和道德、摄影的工业化、摄影与现实、摄影与绘画乃至摄影的生态学等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结论,但那种抽丝剥茧的冷峻剖析,那种吉光片羽的思想火花,实在是精彩纷呈,令人折服。

本书内页。摄影术肇始,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作品,1945

本书内页。阿布斯(Diane Arbus),1967

本书内页。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作品,1889

在苏珊·桑塔格看来,人类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看不到真实,却在真实的影像中陶醉,而这“真实的影像”,便是摄影。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桑塔格顺便将摄影与文字化成一派,因为它们都将现实世界过滤,把世界变成了一个精神物件,哪怕只是一个忧伤的物件。“对我们来说,更有趣的伤损不是石头的伤损,而是肉体的伤损。通过照片,我们以最亲密、最心乱的方式追踪人们如何衰老的现实。……摄影是倏忽的生命的存货清单。如今,手指一碰就足以使一个瞬间充满死后的反讽。照片展示人们如何无可辩驳地在那里,而且处于他们生命中某个特定年龄;照片把一些人和一些事物集合在一起,而他们在一会儿之后就解散、改变、继续他们各自独立的命运的历程。”

本书内页。阿特热(Eugene Atget)作品

本书内页。曼·雷(Man Ray)作品,《香奈儿女士》,1935/1936

本书内页。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开着的门》,1843

照片留住的往往是一个瞬间,但是我们却想通过这个瞬间留住永恒:永恒的过往,乃至永恒的将来。照片带给我们一种错觉,用一个瞬间糅合了逝去的美好和对将来的期冀。其实照片上的那一瞬间的美好才是最致命的,它告诉我们的恰恰是,我们什么也留不住。因此,桑塔格说,摄影是一门挽歌艺术,一门黄昏艺术,摄影的很大部分目的是为了推广怀旧的行为。怀旧是一种美丽的行为,所以照片中我们选定的都是那些美丽的、富有感染力的、即将逝去的或者已经逝去的事物。其实“怀旧”这个词汇已经预示了照片记录的是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的事物。

“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

本书内页。阿特热(Eugene Atget)作品,1925-1927

本书内页。于尔斯曼(Jerry N.Uelsmann)作品,《未命名(有云的房间)》,1975

本书内页。威基(Weegee)作品,《沙滩上的恋人》,1943

在手机摄影无处不在的今天,人们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并演变成一种狂热的美学消费主义,在令人目眩神迷的社交媒体上构成了某种滥情的(无论是犬儒的或是人道主义的滥情)的视觉景观,无数人都乐此不疲。摄影通过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是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在手指一触的无数瞬间,我们把经验本身变成了一种观看方式。显然,这是一个笛卡尔无法理解的世界,因为“我看,故我在”。诚如苏珊·桑塔格的金句:“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