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战略层面,百度在17年正式发布Apollo,建立了一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来推动整个自动驾驶产业的进步,覆盖L1-L5各种形态的自动驾驶,整合技术、数据、产业资金、人才等等,这里面有百度自有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如机器视觉、高精地图、智能路径规划,也有整合自第三方的。相比较百度和腾讯,阿里巴巴在无人驾驶市场有点姗姗来迟,只因它最初将宝押在了互联网汽车而不是无人车上。

部门图文资料、数据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进入2019年,伴随着全球产业智能化浪潮呼声高涨,新的科技军备竞赛已经在全世界科技巨头之间如火如荼的上演。

最近几年,不管是BAT巨头,还是科技初创企业,科技公司纷纷涉足汽车市场,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一场造车之战,前有“200多亿打水漂“的戴森,后有“最后的疯狂-终身双免”的蔚来,更有甚者,不光造车,更是把无人驾驶技术作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一场颠覆汽车产业甚至是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百度:高调且背水一战

从2016年开始,魏则西事件开始,百度就负面新闻缠身,深陷舆论漩涡。在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百度逐渐从 BAT 中掉队,甚至险些被京东反超。AII in 无人驾驶,可能是百度最后的底牌。

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消息,我国已为32家自动驾驶领域关联企业发放了101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测试。其中,百度独占50多张牌照,其余31家企业瓜分剩下的一小半牌照。

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百度已经持续领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百度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甚至可以说,百度将自己的未来,一定程度押到了自动驾驶上。

在战略层面,百度在17年正式发布Apollo,建立了一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来推动整个自动驾驶产业的进步,覆盖L1-L5各种形态的自动驾驶,整合技术、数据、产业资金、人才等等,这里面有百度自有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如机器视觉、高精地图、智能路径规划,也有整合自第三方的。

目前Apollo 5.0版本已发布——这是Apollo自诞生以来的第7次产品迭代,平均不到四个月进化一次。

版本迭代的同时,百度也在广泛与产业链进行合作,推动商业化落地,针对不同场景延伸出自动驾驶巴士、环卫车、零售车、景区漫步车、无人挖掘车、智能清扫车、自动驾驶教学小车等多种“新物种”。

截至目前,Apollo在全球97个国家有超过2万4千名开发者,Apollo开放联盟已经有包括一汽红旗、金龙客车、沃尔沃、盼达用车等150个合作伙伴,开源代码量总体超53万行。

从2013年百度开始探索无人车项目;2016年百度无人车就已面向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嘉宾开放体验,“罗超频道”成为首批第26名试乘用户;2017年李彦宏乘坐无人车上五环收到罚单家喻户晓,也变相推动了北京自动驾驶新规的出台,百度今年拿到了北京发放的第一批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牌照;去年百度还推出了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百度与金龙客车合作的无人小巴也即将进入量产。可以说,百度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已经领先同行数个身位,甚至放在全世界来看,百度也已位居前列,可与谷歌旗下无人车项目Waymo比肩。

腾讯:谋定而后动

腾讯是在2016年下半年才开始成立自动驾驶实验室,2017年5月与上海国际汽车城签约,将自动驾驶路测项目组落户于上海。7月,发布AI in Car系统,腾讯车联第一时间与广汽、长安、吉利、比亚迪、东风柳汽等车厂达成战略合作。车云从腾讯获悉,上述车厂将在后续产品中陆续搭载AI in Car系统解决方案。

2018年5月,腾讯拿到了深圳市政府颁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同年10月,腾讯将自动驾驶、腾讯车联、位置服务均并列到CSIG事业群组(智慧产业事业群),并与腾讯成立的合资公司,专注于在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打造面向行业的开放平台。随后,长安汽车首款深度搭载腾讯车联智能生态系统的CS35PLUS于去年11月CS85亮相广州车展,腾讯车联网生态逐渐扩大。

腾讯步伐虽慢,但每一步都谋定而后动,更早的一些时候,在2014年,腾讯就以11.73亿元的价格取得地图公司四维图新11.28%的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四维图新布局无人驾驶,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其L3级别的无人驾驶车也即将开始路测。

腾讯还在整车领域展开了布局。据不完全统计,腾讯至少参与了蔚来汽车、FMC、爱车以及爱驰亿维4家互联网造车公司的早期融资。在今年初,腾讯还以18亿美元取得了特斯拉5%的股份,现为其第四大股东。

这些“子公司”会不会用腾讯的无人驾驶技术,不得而知,但今年9月18日,广汽在跟腾讯达成合作时,明确宣布双方将在智能驾驶、云计算、微信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不过,目前,外界尚不清楚腾讯与广汽的合作方案的细节究竟是这样,比如,是广汽为腾讯代工新能源汽车,还是腾讯向广汽出售无人驾驶技术。

从腾讯在大汽车产业的布局来看,腾讯亲自去卖汽车或做交通服务运营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更可能是要去抢占车联网的入口,抢占车主在车内的联网时间。

阿里:整合系统

相比较百度和腾讯,阿里巴巴在无人驾驶市场有点姗姗来迟,只因它最初将宝押在了互联网汽车而不是无人车上。阿里在2015年投下10亿元设立了“互联网汽车基金”,与上汽战略合作,在2016年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SUV”荣威RX5,同时其余上汽集团联合成立了名为斑马的互联网汽车解决方案公司。2017年10月,阿里成立达摩院,并设立自动驾驶部门。2018年9月,阿里发布了首款L4新能源车并宣布了宣布获得杭州无人驾驶路测牌照。

不论是RX5还是斑马,背后都有阿里自主研发的AliOS——面向汽车等IoT行业的物联网操作系统。阿里的思路是给每一辆汽车加装操作系统,让其可以具备智能操控、感知、服务等能力,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自动驾驶这件事情。

从公布进军自动驾驶汽车来看,阿里已调整思路,一边是通过AliOS驱动传统汽车智能化,另一边则是对L4以上的高度自动化驾驶汽车进行探索,最终两个团队会师,而ET城市大脑、物流、金融和零售等等服务与汽车也将整合。

在2013年百度刚成立研究所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时,遭遇过很多尴尬。

国内几乎很多人都没有弄明白它究竟是什么,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将其当成一个噱头。嘴上时常提起,打心眼儿里其实是不信的。

直到阿里、腾讯相继入局,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后,大家才开始接受这个概念,并在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快到了什么程度?快到传统车企和出行平台都纷纷抢着求变,以各种方式拉拢第三方队友或投靠BAT来壮大自己阵营,彷佛不立马加入无人驾驶赛道,都不好意思说还在这个圈子里混。

从踏上别人都未走过的路第一步时,你虽然要经受住孤独,但也能享受孤独带来的荣耀。几年时间过去,百度一路斩荆披棘,终于从当初的饱受质疑到如今的行业领军者。

时至今日,BAT三家大厂虽然喊的口号和入局路径不一样,但其实本质并无多大不同,都是以平台战略为主,深耕战术为辅。

百度有Apollo,阿里有AliOS,腾讯有AI in Car。

随着BAT在智能网联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无论是媒体还是看热闹的群众,都从最初的怀疑观望转变成为了现在的坚定拥护,甚至有不少外媒也开始相信,BAT或许能够带领国内自动驾驶领域赶超欧美汽车强国。

最开始吃螃蟹的并不是对汽车行业熟悉的传统车企,而是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百度等。这三个互联网巨头因为侧重的业务方向不同,如果按名气或市值就论实力水平高低是不客观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