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在鄂尔多斯除了毛乌素沙地被修复外,库布其沙漠的绿化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成为人类改造沙漠的典型经验,被推向了全世界。对于鄂尔多斯人来说,黄河张开巨大的臂膀,将鄂尔多斯揽入怀中,如同母亲般地呵护着、滋养着,虽然只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但也孕育出像达拉滩、独贵滩、娘娘滩田园牧歌式的地方,尤以达拉滩最有名且面积最大,并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

我的家乡在黄河的“几”字湾,古时称为河套地区,秦汉时设九原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封为鄂尔多斯万户。鄂尔多斯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黄河千里迢迢,一路向东,在流经鄂尔多斯高原时,一头调转向先向北、再向东,又向南,将鄂尔多斯包围在一个大大的“几”字湾里,造就了鄂尔多斯草原独特的风貌。在这里,既有浩浩瀚的沙海——库布其沙漠,也有广袤的沙地——毛乌素沙地;既有良田沃野的达拉滩,又有千沟万壑的准格尔;既有水乡田园,又有辽阔草原。

这是一个集多姿多彩的天然风貌的地方。浩瀚的沙漠,给人有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和荒凉;辽阔的草原,让人有一种跃上骏马一骑绝尘的冲动;千里沃野、水乡风情,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做一次人生休闲之旅;灿若莲花的千沟万壑,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叹服造物主的奇巧构思和鬼斧神功。

鄂尔多斯就是一块多姿多彩的宝地,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绿色传奇毛乌素

毛乌素沙地亦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在著名作家肖亦农所著的《毛乌素绿色传奇》一书中,对消失的毛乌素沙地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客观的报道。人定胜天,成为毛乌素从沙地变绿洲的主旋律。

是的,当你驱车行驶在穿越毛乌素的沙地上,大片大片的沙地柏,铺天盖地,无边无际;满山遍野的樟子松、油松透着青翠,昂首挺立在旷野中;旱柳、白杨树绿如伞盖,远远地望去,显得挺拔俊俏。还有那云朵般的白羊群自由出没在茫茫的碧野里,毛乌素沙地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油画。

古时候毛乌素沙地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宝地,大约在公元5世纪,这里曾经是西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并在此修建了匈奴人唯一的都城——统万城。自唐代初年,这里因为连年战乱,再加上气候的变迁,逐渐变成了沙地,直至明清时期形成了茫茫大漠。清人无名氏曾填过这样一首词,描述鄂尔多斯的自然风貌:

鄂尔多斯天尽头,高山秃而陡,四月柳条抽。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因此上,快把那“千紫千红”一笔勾。

是的,毛乌素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如两条黄色的巨龙在鄂尔多斯大地上搅动翻卷了上千年。沙逼人走,黄沙覆良田,甚至从毛乌素卷起的沙尘,漂浮到了日本。美国人卡逊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的《寂静的春天》,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正是因为有了《寂静的春天》才有了联合国的“世界地球日”。《寂静的春天》无疑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声号角,它告诉人类不能再任性地向地球一味地索取。

身处沙海的鄂尔多斯人终于觉醒,从上世纪六十年初开始,一场人与沙漠的战斗正式打响。人进沙退,沙漠变良田,上演了新时代新愚公的新剧目。宝日勒岱、段玉珍一大批治沙带头人,成为治沙模范和致富能手。

黄沙,再也不是人们见到就心焦、厌恶的东西,黄沙变黄金,现已成为居住在毛乌素腹地人们的第一资源。这种情况,在鄂前旗大沙头景区,达拉特旗响沙湾景区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自然修复沙漠的力量增大,这些年植被合围沙漠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这两个景区每年不得不投入人力、物力,清除景区内的植被,保住沙漠的原生态。鄂尔多斯人半个多世纪与沙漠的争夺战,终于获得了胜利。

其实,在鄂尔多斯除了毛乌素沙地被修复外,库布其沙漠的绿化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成为人类改造沙漠的典型经验,被推向了全世界。人定胜天的命题,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变成了现实。

如今,毛乌素沙地大部分都变成了天然的牧场,而位于无定河流域的一小部分变成了沃野良田,成为名符其实的塞外江南。在无定河两岸,柳树古朴而沧桑,嶙峋而遒劲,有的树从地面盘曲着伸向空中,像一条条张牙舞爪的苍龙;有的根部光滑的如一只巨手,一半暴露于地面上,一半深深地抓进泥土;有的整株树杆树皮粗糙,如鱼鳞翻天,直到梢枝头才见光滑圆润飘逸的绿枝条;有的像虎背熊腰的大汉,枝头如巨伞翠绿如墨······

在河湾里,绿浪涟漪,稻花飘香,蛙声四起,风声水起,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在风中吟唱。

登上高岸,眺望远方,沙漠峡谷被绿波环绕,河谷被雾气笼罩在下面,宛如仙境,除了零散沙丘装点,只有一望无际的那一排排绿浪,傲然挺立在那里,极富生命的蓬勃活力。

我不禁低吟起,沉淀在心理很久很久的一首诗:

我爱上了这片土地

在一个全新的日子里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天

我含着热泪

把这大地紧紧地搂在怀里

尽情地吻个够

我爱上了这片土地

虽然,她曾遭践踏

虽然,她曾今荒芜

但,绿早已在我心中盎然

我爱了这片土地

爱的力量

爱的执着

化作一片绿

让这绿永续绵长

辽阔草原鄂托克

鄂托克草原,精确地说,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及周边地区。这是鄂尔多斯地区保留最完好的原始草地和天然牧场。现如今,这里虽然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但草原的辽阔、壮美,久处都市的人是很难想象到的。

草原的美,四季分明,各有千秋;草原的情,昼夜转换,风韵各异。漫步草原,放空心情,体验喧嚣后的静谧;驰骋草原与风为伴,体验都市拥堵后的辽阔。想静静地想一点心事,草原是最好的歇脚地;想无拘无束地潇洒一回,草原是最好的喧嚣处。

这样一个晴好的天气,骑上一匹黑骏马,放开缰绳,任由马儿飞驰。风从耳边掠过,发出呼呼的响声,好似草原的呼唤;收住马缰,让马儿自由漫步,抬眼瞭望,羊群三五成群撒落的碧草间,或聚集,或散开,宛如绿毡中滚动的珍珠,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百灵鸟的鸣叫。马蹄惊起的昆虫、飞蛾瞬间引来麻雀的光顾,有时也会出现几只沙燕低回盘旋,优美的身姿,划出一道道弧线。周围寂静地只能听见马儿呼吸发出的扑扑的声音。

一座漂亮的白墙、红瓦的砖房撞入眼帘,院外插着蓝底白字醒目招牌“出售酸奶、奶酪”。下得马来,早有主人迎出,护院的黑犬看到主人如此热情,只吠了几声,就卧倒墙角,注视着陌生人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不规的举动。牧人的狗,也是家庭里的一员,此话不虚。

暮色降临,漫步草原,瑰丽的晚霞映衬着草原的天空,美的让人叫绝。此时此刻,草原犹如微醺的舞女,那缥缈的晚霞就是她衣袖间的丝巾,那温和的阳光就是她头顶的王冠,那一簇簇马兰花就是点缀在她长裙上的珠翠。原野的风轻轻拂过,惬意的让人陶醉。

牧人们呦喝着贪吃的羊群,清脆的鞭响,在暮色中增强放大,夹杂着犬吠、羊叫,合奏成一曲交响曲,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老古的牧归图。

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吃完晚餐走出院门,尽情享受这难得的片刻光阴,这是草原最美的时光,也是牧人最幸福的时刻。羊羔都已经长大,不再需要专人来照顾。羊毛已经剪完,有了收入的牧民,只有这个时光才属于他们。当美好的心情越来越浓烈时,炕桌上撂几样奶食品,就着醇香炒米奶茶,品一点小酒,微醺时,放开嗓子唱一首民歌,生活的满足像流着奶和蜜的香甜。

“一只苍鹰穿过不周山,穿过不罕山,八年就飞到鄂尔多斯,但它的眼睛必须看三百年;一匹黑骏马跑了五百年,就要接近成吉思汗,但它必须是白色的蒙古马……”

听一听草原的律动,品一品草原的醇香。夜幕被重重地拉下,睡意也涌上了眉间,此时此刻,还有什么心事不能放下。老子云:“天地有大而不言,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对于整日奔波于职场的人们而言,草原无疑就是内心深处的天堂。

塞外江南达拉滩

对于鄂尔多斯人来说,黄河张开巨大的臂膀,将鄂尔多斯揽入怀中,如同母亲般地呵护着、滋养着,虽然只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但也孕育出像达拉滩、独贵滩、娘娘滩田园牧歌式的地方,尤以达拉滩最有名且面积最大,并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打渔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如今的达拉滩,不仅仅是米粮川,而且成为了久负盛名的塞外江南。

在达拉滩,水是这里的主角,黄河以博大的胸怀和付出,让这里变成了田园水乡。我的老家也在黄河畔,虽然没有达拉滩有名,但地理风貌与达拉滩几乎没有差别,黄河是这里的生命之源,也是人们崇敬的母亲河。我曾经为黄河填过一首词,是按照水调歌头词牌调填写的。

词曰:“九曲黄河美,几转水龙长。无尽流金岁月,哺育我炎黄。远古仰韶印记,甲骨殷墟刻史,治乱历沧桑。

大禹三门辟,胜常自图强。龙门险,壶涛激,瀑布狂。风浪淘磨不息,砥柱挺脊梁。激浊扬清除弊,嵌玉串珠兴利,祸水变琼浆,万里田畴绿,百姓乐安康。”

黄河没有金沙江的奔腾激越,没有长江浩荡宽广,没有澜沧江的急流险滩,它在流经鄂尔多斯境内时,一直处于静静的、平缓的、游闲的姿态,也养育了鄂尔多斯人不急不燥慢节奏的性格。什么事都看得开,什么事都不较真,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水有“七善”之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达拉滩就是一块善地,达拉滩的百姓就是一群善人,这是黄河赋予的德行,如同孔子赞美的“五德”之水,“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可以说,水之善,水之德已臻化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水为榜样,修炼自己,提升自己。

在达拉滩,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通到了每户人家,白墙红顶,白墙蓝顶的村舍,在绿树的掩映中,显得静雅而美丽。田园水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几乎每家每户都开挖了养鱼池。池里的鱼,只要看到有人走过来,就一下子聚了过来,这是鱼的本能反映,因为只有这时,鱼儿才能得到精美的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黄河水在这里,不仅灌溉了万顷良田,也养育了这里肥美的黄河鱼。近几年,乡村游的时兴,农家乐像雨后的春笋在达拉滩村村社社一夜间冒了出来,这些农家乐主打菜就是清炖黄河鲤鱼。原汁原味的黄河水,炖原生态的黄河鱼,是大自然的一种绝配。凡品尝过这里清炖黄河鱼的人,个个赞不绝口,均表示将终生铭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边生长的人们自然在潜移默化中被水所陶冶。如水的灵秀、包容、坚韧、低调,在达拉滩上不断显现。开放包容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从本质上来讲,是源于对事理的透彻认知。达拉滩的人在鄂尔多斯地区,是有名的聪明人,能想事,会做事,能容人,善合作。就如一种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条件和力量。达拉滩确实是具备这样一种气场的。

对于达拉滩而言,黄河水成就了达拉滩,同时,达拉滩也成就了鄂尔多斯草原,宛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天争寥阔,不与地争广博”,不觉间成就了自我,也成就了他人。

古人常以“日日思君不见君,同一饮一江水”来表达绵绵不绝的故乡情,今天,鄂尔多斯人,尤其是东胜、康巴什居住的人,均已喝上了黄河水,因此,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灿若云霞准格尔

准格尔,从地理、地貌上看,如果把鄂尔多斯比做一个布袋,那么,准格尔就是其扎口处。在准格尔最有名的当数八大孔兑。孔兑,蒙语为沟壑、沟岔。准格尔的八大孔兑,几乎横穿准格尔旗全域,它们均属于季节性河流,只有降雨后,这些孔兑才有水流入黄河,平时大部分时间均处于干涸的状态。勤劳的准格尔人,在沟岔间开出一小块、一小块梯田,艰难度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瘠的地方,却孕育出一种地质奇观,名曰:丹霞的地貌,俗称“莲花辿”。它诞生于这些沟壑里,远远地望去,灿若丹霞,尤其是雨后,或晚霞落照时,更显得蔚为壮观,仿佛天边的云霞。

有《莲花辿赋》为证:准格尔之地域,砒砂岩之地貌,天下奇观也!

砒砂岩者,天开工物始,沉积而生之,遂为石矣。

莲花之辿,蔚为雄壮,势极浩魅,巨石凸兀,闻骈危耸,群峰争峙。红白相间,五色争艳,灿若莲花。天辽阔远,莽杳迹陈,沟谷间盈虚盛豁;曲尽而折,百川竟长,横亘于蒙晋陕界际。簇锦聚集,迤逦百里,惟见沉落。地列隆重,山川吐纳,层峦交错。

登高而望,得异境矣。冈陵四合,拢者为隆。峰峦否极,远近错落,各拒地势。左怀高畿,右俯深塞,上悬草壑,下临幽涧,呈藏龙卧虎之势。峰回路转,壑倚沟纵,或一壁直立,或陡坡婉转,或沟渠相错,或塬接峁连,似画笔抑扬顿挫之态。

遇雨则霁,百谷三色,众妙毕集,各抒灵秀。若长风至,而泽被起伏,如苍山之蓬履。奔涌相结,若猛兽跳跃之骇之;大野如涛,似莽原蜡像。

雪后天晴,簌簌风威,惊沙坐飞,孤蓬自振,野荆弥天。棘横霸气,垠际无亘。煌煌莹莹,灿若列锦,若兽环躅行。

有诗曰:海涌丹青遂,

涛卷绮霞翠。

川横系玉带,

赫色动香随。

准格尔之美,跃然纸上,让人陶醉!准格尔一定不是贫穷的代名词,而是有着莲花辿一样的壮美,莲花辿一样的未来。

2018年中国百强县公布,准格尔位列其中,成为内蒙古第一经济实力强县。昔日的贫穷,早已成为过去,今日之辉煌才刚刚开始。

准格尔,有沙、有水、有历史。在库布其沙漠的起伏线上,有沙的共鸣,沙的合唱;在十二连城黑圪崂湾,有沙漠神泉,有古老的码头;在九曲黄河湾有包子塔奇观,有刀切斧断峭壁悬崖。著名的黄河“三峡”从此起步,调头一路南下,形成了著名水乡娘娘滩。水是生命之源,这里的人靠黄河而生存,为黄河而骄傲。依傍黄河,庄稼油绿,农人丰足。吃黄河水长大的人们,饮山川之气,收天地精华,胸中自有乾坤,也有方略。

纵观历史,在时光隧道里穿行,准格尔人文积淀厚重。史书记载北宋杨家将在此守边,抗击辽金。清末关内汉人走西口第一站就在今天的龙口镇;抗日时期抗日名将马占山驻守准格尔,成为阻击日寇西犯的第一道门户。还有秦长城,汉长城,绵延千年,屹立不倒。当下,虽然呈断壁残亘、荒烟蔓草之象,但依稀可变昔日之轮廓,仍不乏气势雄浑。

今日,准格尔都在变,可谓日日新,又日新,但不变的是山川秀美,万物峥嵘。

今日,鄂尔多斯都在变,可谓旧貌新颜,凤凰涅槃,但不变的是鄂尔多斯人奔小康的澎湃动力和内心迸发的至富激情。这是黄河赋予的品格,这是黄河基因注定的宿命。

作者:米文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