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依靠这片滩涂地,张正权不仅收获了全国种粮第一大户的称号,成为7家公司的掌舵者,将业务覆盖农、渔、环保多个板块,他还在浦东这块创新之地上,将农业集团化的新模式付诸实践。谈及未来,他向记者透露,“无论是用湿垃圾转化做肥料,我们的追求是在未来实现零化肥、零农药的上海浦东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并希望这样的模式能够让浦东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记者 | 杨舒鸿吉编辑 | 刘素楠1
将含盐量量超过10%的盐碱地,改造成5万亩能够持续生产优质稻米的国家战略粮仓,自称为“浦东老农”的张正权用了12年时光。
如今,依靠这片滩涂地,张正权不仅收获了全国种粮第一大户的称号,成为7家公司的掌舵者,将业务覆盖农、渔、环保多个板块,他还在浦东这块创新之地上,将农业集团化的新模式付诸实践。
这是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一位农民凭借对土地的热爱,抓住机遇并引领时代的故事,也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在一位劳动者身上的缩影。
摄影:谢希文4月,上海浦东东滩一块农田里,油菜花将大地铺满黄色,麦穗正在勃发生机,远处的水塘中,备受食客追捧的小龙虾等待着出笼上市的时刻,南汇8424的西瓜在瓜棚中完成最后的冲刺成长,赶上在夏天到来时如期上市。
这是田野一年中最忙碌的“上半场”,也是张正权垦荒十余载的“幸福时刻”。
1956年,张正权出生在原南汇祝桥镇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2年后,国务院决定将南汇、川沙、上海等10县划归上海市。他5岁时,上海行政区划的名称中第一次出现“浦东”二字。
新生的浦东区,和张正权的前半生一样,经历的人民公社的大开荒时期,也在改革开放中寻求新出路,“少年时,早早地干起了放牛、种田的农活。后来,改革大潮兴起,我又先后在箱包、建筑、地产等行业摸爬滚打。”张正权告诉记者。
浦东30年:盐碱地里成长的中国生态农业新模式2004年,他获悉江苏射阳有一处4万亩滩涂地等待开垦。因为盐碱成分高,所以这片土地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盐碱地对我来说,就相当于一块处女地,只要解决好了盐碱成分问题,一样能种出庄稼来。”他回忆道。
2006年,经过努力,他将盐碱滩涂成功改良复垦。出产的“圣鹤”牌大米也成功打入市场。带着江苏射阳的成功经验,他于2008年受邀回到家乡上海南汇开垦东滩一处约5万亩的滩涂。
“和江苏射阳的土地不同,南汇这片土地的困难要多得多。除了盐碱成分要更高之外,还有一种互花米草的外来入侵物种需要清理。”他回忆到。
通过使用熟悉的洗碱法,南汇东滩滩涂的盐碱含量迅速降至了2%以下。但是互花米草的治理却始终难见成效,如果不能解决此问题,土地将无法如期产粮。
“当时政府请来的农业科技专家也想了很多办法,参考了很多研究成功,却始终难见效果。后来我无意中得知这种植物的生长中与氧气密不可分。从一个农民的思考方式来看,一种植物需要什么,我们就截断什么。最后我用了水淹的土办法,将互花米草淹死了。”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张正权如今品咂出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相继解决盐碱成分和入侵物种后,他在南汇的种植进入了快车道。由于在农田开垦方面的创新之举,2009年12月,他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个人;同年12月,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那一年,南汇区正式划入浦东新区。
2011年12月,国务院表彰其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摄影:谢希文此后,张正权开始寻求农业升级之路。
在5万亩粮仓改善之后,张正权相继考察了美国、意大利、巴西等国。“考察后,我觉得很惭愧。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蔬菜生产机械化方面更是明显落后。我们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停止了。停止就是倒退,倒退就是关门。我们要走在浪尖上,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向前,否则第二个浪潮马上就把你覆盖掉。”
随后,他通过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设立正大桑田(上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随后,他在基地内引入西甜瓜、青玉米、蔬菜种植以及家禽、家畜、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打造产、加、销同步发展的绿色生态型菜篮子工程基地,并将实现国产化的蔬菜种植、收割、包装全机械化。
如今,在正大桑田的农业示范基地内,农产品的在成熟收割之后,将在基地工厂的生产线上完成清洁、包装等流程,并直接输送上市。
张正权向界面新闻透露,随着业务板块的扩充,他名下的企业也多至7家,“目前,我的基地内所实行的是农业公司化,实行雇佣制,来降低普通农民的风险,增加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这一做法,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集团化”的要求不谋而合。
他透露,农业公司化之后,位于射阳、东滩两个基地先后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2000多个季节性工作机会,带动周边300多家农户脱贫致富。
随着浦东大开发走入而立之年,张正权坦言,“谈到浦东,人们会普遍认为浦东哪里有农业?因为浦东给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多在制度创新方面。实际上,在农业方面,浦东还是可以将绿色、生态有机、创新的农业公司化模式复制到全国其他地区。”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迈入生活垃圾管理的法治时代。身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正权多年来关注垃圾分类这一议题。
2019年3月,张正权与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金放鸣教授团队合作成立了上海正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7月,金放鸣团队的“湿垃圾水热氧化技术”迈出了工业化“试车”的一步——第一台连续式水热资源化湿垃圾技术装置投料运行测试成功。在没有臭味的情况下,该装置1小时内就能处理完湿垃圾,余下的“废水”和“废渣”还可用于农业肥料,日处理湿垃圾量为100吨。
谈及未来,他向记者透露,“无论是用湿垃圾转化做肥料,我们的追求是在未来实现零化肥、零农药的上海浦东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并希望这样的模式能够让浦东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