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亲情观,可能是世界上最浓的,不论什么不合理的逻辑,只要加上一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能遮住我们的眼睛。放在房地产上,说得就是“学区房”。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首先解释“学区”这个概念,指根据房屋的地理位置,划分所在区域孩子可选读的学校。“学区房”就是在划分区域内的房屋。

有人说“学区房,中国教育与开发商联合导演的闹剧,阶级固化的帮凶”;也有人说“自由市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花更多的钱就该如此”。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学区房”折射的是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现实,望子成龙又是父母的天性,而开发商又怎会在利用人的天性上缺席呢?结果是各种“学区房”、“学位房”纷至沓来,我们从腰包掏出更多金钱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可能中了开发商的陷阱。

最低端的玩法是:宣传时“近名校”、“名校环绕”。这些基本可以无视,潜台词大多是说:项目离名校很近,但你别想能上。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比较低端的玩法是:售房时空口白牙宣称“签约名校”。实际上可能只是“签了个协议”,还不一定能落实,好点的可能也就是“说变就变”的校名,倒霉点“因不可抗力”学校没了的也不在少数。可笑的是情况的好坏开发商根本控制不了,却敢言之凿凿,瞎给承诺。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普通点的玩法是:签署合同,学校也如实。看着确实靠谱,有合同保障,但政府的规划每年都有微调,今年划入名校范围,明年也可能被划入其他学校,一个不小心等你娃适龄了,学区它变了。如果说学区变动是低概率事件,那公立学校“大班额”,私立名校“高额赞助费”早成为常态。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高端点的玩法是:“配建学校”,“保障学区”。开发商按要求配建学校,移交属地教育局管理,这种情况学区还算靠谱,只是配建学校须接纳划入该学区范围内的学生入学,尤其是城改项目,村民子女优先入学,如果学校承载能力有限,村民适龄子女又较多,那抱歉,开发商想帮也帮不了你。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最高端的玩法:“自建学校”,“绑定学位”。开发商自己引进学校(一般是顶尖名校分校),为业主绑定学位,看似为业主子女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但开发商不可能告诉你,“XX学校XX分校”只有前几个字和该名校有关。要知道顶尖学校的建设需要时间来沉淀,而这开发商恰恰没有。

这些年开发商惯用的“学区房”陷阱,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一切为了孩子!这般系于血脉中的爱,开发商对业主可没有。“学区房”未必能让孩子成功,可标榜“学区房”的开发商,他们成功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