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有两位著名高僧,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两人的形象在民间流传,成了“合和二仙”的原型。《寒山问拾得》记载了两人的一段著名对话,说的是寒山提问道:世人用各种办法坑我,我该怎么办?拾得微微一笑:你由得他去,不要理他,过几年你看他怎样。
通常认为,拾得的回答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自古便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谦虚忍让,保持谦谦君子之风。这些文化理念跟孔子创立的儒学有很大关系,儒学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王朝的正统思想,对国人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仁”和隔壁墨家的“兼爱”并不完全一致。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影响力,被世人尊称为“天纵之圣”,这和他说过的话以及他的“德治”主张有很大关系。
分20篇492章的《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理念,孔子说过的一些名言,现代人也非常熟悉。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注重个人道德,他所说的那句“以德报怨”也相当有名。
这句话乍一看很符合孔子的“圣人”形象,即使被人欺负被人坑,圣人也不会因此生气,反而会反过来对对方好,用这份好与真诚去感化他,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和前面提到的拾得高僧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以德报怨”背后还有个成语故事,被西汉学者刘向收录在《新序·杂事第四》中。说的是古代梁国有个叫宋就的人,做了边境县令。梁、楚二国相邻,士兵们都在边境种了瓜,梁国士兵浇水勤快,瓜自然长得好;
楚国士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瓜不怎么上心,所以瓜长得差。他们因此挨了县令批评,出于嫉妒,就趁着夜色去梁国的瓜田捣乱。宋就听属下报告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要他们报复搞楚国瓜田的破坏,反而要求梁国士兵晚上去帮楚国瓜田浇水。
后来楚国士兵发现梁国士兵的好心,羞愧不已。他们把这件事报告了县令,县令又报告给楚王,楚王深受感动,从此与梁国交好。这个典故叫“梁楚之欢”,属于古人以德报怨的典型例子。宋就以德报怨,收获了想不到的好处。
从很多类似的传统故事来看,孔子说的话似乎很有道理。但孔子真的要求我们“以德报怨”吗?《论语·宪问》记载的原文,可不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道理,所以学生遇到不好决定的事,就跑来问孔子。某天,孔子的学生好奇,问如果自己被别人坑了,是否应该用德行去感化他,对他好,也就是所谓“以德报怨”。孔子听完断然摇头,说你太傻太天真。
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而是说“以直报怨”,意思是指,如果别人用某种不光彩的手段害你,你千万别用同样的方法报复回去,要选择聪明且正当的方法,巧妙让对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至于宽容大度,报之以德,那要用在对你好的人身上,以德报德,否则你就成了谁都能欺负的老实人。所以孔子这句名言下半句才是关键,只是因为断章取义被误会多年,从这方面来说孔子也挺冤枉。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更应该明白“以直报怨”是以法律形式维护自己的权利,而非以怨报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