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花开民安乐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厚民生为本。

掀开长治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开启了巨变之门,从此,经济社会大变样,百姓生活节节高。厚重的民生底色让这座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城市充满了幸福的温度。

40年来,我市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在就业、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力,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领域“堵点”正在打通、“底线”加紧筑牢,“难点”开始破题、“保障网”更为牢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40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吃、穿、住到用、行、学,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殷切的民生期盼在心中绽放,砥砺奋进中,我市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富民增收,筑牢民生根基

“这几年养老金年年涨。2005年退休时,我每月只能领到800元左右。之后,养老金开始连续调整,现在每月养老金近3000元。这让我们退休后的生活更有保障。真是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啊。”兰晋明老人经常到太行公园与棋友们下棋,他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感到很满意。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60元,比1978年的348元增加了29712元,年均增长12.1%;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明显,人均储蓄由1978年的27.9元提高到2017年的5854.3元,增长了208.8倍;

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

……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牢记在心、落实在行,最大限度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伴随着一项项经济大数据在时间轴中描绘出上升曲线,全市人民的钱袋子也一天天鼓起来。收入普遍看涨,手里的“活钱儿”越来越多,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每逢节假日,各大商场涌动的人流便是社会消费能力不断攀升的最好佐证。

如果说富民增收是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民生工程的最大目标,那么促进就业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压舱石”。

回首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治实行了指令性计划就业制度,对统筹安排就业、保障职工生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如今,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免费就业服务、残疾人及破产企业职工等人员岗位安置、零就业家庭救助、最低工资标准、企业人工成本调查、失业动态监测等一系列促进就业、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配套制度不断健全。

既帮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为提高就业率,我市完善就业服务内容,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潞才回巢·百企千岗校园行”等专项就业行动,提供就业创业引导、职业技能培训、困难帮扶和劳务输出等一揽子就业服务,为从业人员开启了一扇扇就业之门,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筑牢了民生根基。

同时,我市将大众创业提上新的高度,启动了创业创新大赛、“双创”梦工厂等活动,以利好政策引导更多人将目光从“找工作”转移到“拼事业”,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

大学毕业后的李帅通过考试成为潞州区的一名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创业致富,他申请了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没多久,一笔贷款就到了李帅的银行卡上。部门帮办扫清了一切障碍,使李帅的“非凡农民画合作社”出炉有了飞一般的速度。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各类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和李帅一样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实现了创业就业梦。目前,全市双创载体累计达到45家,入驻“双创”载体企业达到1553家,带动就业1.3万人,为创新创业培育了丰厚的土壤。

社会保障,织就安心之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命运变化映照着一个地区的沧桑巨变。

壶关县63岁的李女士在检查出患有脑胶质瘤后,转至太原一家定点医院治疗,出院结算时,通过城乡居民医保顺利实现异地直接报销及大病保险报销,之后又按照“二次补偿”政策补偿到一部分。当得知还可以到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时,李女士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不能让一个百姓掉队。承诺落地有声,行动铿锵有力,我市在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为广大人民群众织就了“安心网”。

本着“放管服”、方便群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公开透明的原则,我市集中力量推进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优化社保经办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陆续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网上生存认证体系,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而且对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进行并轨,实现了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此外,还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截至目前,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7.46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60.7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43.9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7.6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41.85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48.22万人,参保率99.6%,领取率100%,累计发放社保卡295万张。

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体系框架日趋完善,覆盖人群逐渐扩大……一个个民生细节、一串串民生硕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带来的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现在,我市已形成较为健全、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托底”与“保障”,满满是民生福祉的幸福味道。

改善环境,提升居住品质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40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弹指一挥间,仿佛越千年,秀丽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电灯电话的标准已成历史,电脑上网不再是时髦,出门乘车成为常态,新图书馆的开放,“公益电影院”“周末大剧院”“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见证着这座城市人民幸福生活变迁的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用水用电紧张,停电停水是常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辛安泉引水一期供水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城市天然气气化工程、城市供暖改造为代表的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各种大功率电器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市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城市用水由“河水时代”进入“泉水时代”,供水能力日益增强,年售水量从1980年的1000万立方米到2017年的4920万立方米,市供水公司用水户增至155523户。

城市供暖由煤炉变为集中供热,清洁取暖。集中供热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是空白,从2004年市惠城热力公司建成第一热源厂,拥有4台58MW的高效节能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供热能力320万平方米,到如今实现与漳泽电厂、国电集团长治热电厂、漳山电厂热电联共,热源日益充足,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4900万立方米,覆盖范围北至黄碾地区、东至老顶山、西至杨暴村、南至南外环。

目前,我市集中供热覆盖率在90%以上,对于在覆盖范围之外或集中供热管网暂时无法达到的区域,我市则坚持因地制宜、多能配置的原则,大力推进清洁燃煤集中供暖、天然气供暖、电供暖、地热供暖、生物质供暖、太阳能供暖等清洁供暖改造。

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无害化处理,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基础设施,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全民健身,弹奏文明曲韵

清晨,在太行公园、淮海公园,在各县区体育场,总能看到许多跑步的矫健身影;沿着“三河一渠”,随时可见打太极、跳健身操、使用健身器材的市民;而在塔岭山,登山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从广播体操到国际马拉松赛,从无处健身到各类锻炼场地齐全,从单一的锻炼身体到多样化的运动理念,40年来,踏着改革开放全民健身的强劲节奏,长治的全民健身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体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全民健身氛围越来越浓。

着眼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我市出台了《长治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将体育场地建设列为民生实事项目,有计划地补齐体育场地不足的短板,如今已实现了132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全覆盖、3454个行政村(含潞州区5个菜场)体育场地全覆盖,体育俱乐部由个位数增加到39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由2011年的1.13㎡增加到现在的1.8㎡,体育人口增加到135万人。

随着体育广场、健身俱乐部等多元化体育场地建成,我市为全民健身活动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积极开展适宜普通民众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培育群众健身休闲市场,建设群众日常体育健身休闲核心区,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县城“10分钟健身圈”;立足自然条件的优势,举办中国长治“高科光电杯”环漳泽湖马拉松赛、潞城全国花键邀请赛暨山西省公开赛、中国黎城红山骑游节、“振兴杯”全国定向越野赛等群体赛事活动。同时,借助一系列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结合赛事宣传和配套活动的开展,推进“体教结合”,在全市中小学开办免费足球公益推广课”;举办“科学健身乡村行”活动,每年免费为5000余名群众进行体质测试,普及健康知识,传授健身技能,带动群众参与全民健身。体育运动成为我市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娱有所乐已在长治一步步成为现实,并获得新的发展。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如同大江奔流,气势磅礴又生生不息。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载着全市人民的期许,朝着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方向,长治,斗志昂扬再出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