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战后据盟军统计,本次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共计10万3千人,阵亡6万1千,而其中5万余人死于野人山。
第一,中英两国在大的战略目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双方在缅甸战场上的配合协作。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虽是英方所提要求 的结果 ,但因为政治方面的因素 ,英方始终对中国军队怀有戒备之心 ,英军印度军区司令韦维尔疑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将影响英国在缅甸的既得利益,找寻各种理由限制中国军队入缅,最终只同意中方部分军队即第五军进入缅甸 。
这样反复拖延中方人缅 ,导致远征军未能及时入 缅布防,因而失去了充分准备防御的时机和战略上的主动权,故刚一入缅就面临严峻的战争形势 。在仰光沦 陷后,远征军的任务是保障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畅通;打通中印公路以获得补给 ;协同英军积极消灭日本军队以收复仰光 。而英国的方针则是弃缅保印 ,尽快撤出在缅英军 ,完全不考虑中方的利益,英军的一味撤退使得远征军在缅北作战始终处于无人支援、孤军奋战的困境 ,最终导致整个战场的失利。 中英双方虽是盟友 ,但始终没能建立起并肩作战的信任与合作 ,这给中国远征军的作战和撤退都带来 了极大 的不利 ,是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的重要 原因之一 。 
第二,缅甸的中英军队在具体作战行动上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缺乏协调配合。尤其是英军在战场上自私自利的自行撤退行动,严重打乱了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计划,导致了作战失败。
中英军队名为联军,却没有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致使滇缅会战主动权丧失。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之后,英军已准备放弃仰光收缩战线了。因此中国远征军遂担负起中路与东路的抗敌的重担。东路即景东、毛奇方面,由远征军第六军防守;中路即同古、平满纳方面,由第五军接防(第六 十六军入缅是在同古撤退之后);英军主力则全部集中在 西路的 普罗美方面,“英军预定在普罗美南方地区拒止由仰光北进之敌,其在同古及毛奇方面之部队,将陆续转用于普罗美地区。”
当时的敌情是日军以打楔子的 战术集中侵缅主力进攻中路,而以少数兵力牵制着普罗美方面英军,“我第六军前面泰国境 内之敌,大部分为泰军,其先头部队在泰缅国境各要道与我第六军警戒部队对峙中,其主力集结于景来、那公兰邦之线,另有日军第十八师团,似集结于暴迈附近。”牵制远征军第六军。中路第五军先头部队 第二百师抢占同古的目的是争取时间掩护军主力集中,准备与日军决战。
但是中英军事同盟空有其名,西路英军受敌压力轻却不积极出战以配合中国远征军,把中英军事同盟的弱点暴露于世,致使日军乘隙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我中路军。同古守军第二百师在损失约千余、第二百师司令部被敌袭击的情况下,被迫撤离同古。此后中路军准备汇同新入缅的第六十六军一部发动原定计划中的平满纳会战,但终因东、西两路先后告急没有成功。同古失守后,战局急转直下,日军将集中于同古的主力神速东调景东、毛奇 方面,汇同 由泰国 入缅的日军第十八师团,迅速突破了通往战略要地腊戍的大门,滇缅公路危在旦夕。
而此时西路方面的英军却自行撤退,还以军事同盟的名义要求调中国远征军到西线接防,掩护英军撤退。这致使中路军不能按计划发动平满纳会战以求扭转战局,只能分兵驰援东路和西线接防,节节抵抗,成了英军名副其实的掩护部队。
英军的自行撤退,完全破坏了中英联军协同作战的原则,打乱了一切御敌计划,致使全线呈现崩溃趋势。日军乘 势扩大战果,兵锋直抵中国境内怒江江边。由于诸多因素,致使战争之初,日军占了上风。但是依中英联军的力量,双方若能团结御敌,那“鹿死谁手”,尚难分晓。
第三,日军利用缅甸人民渴望民族独立的愿望,煽动缅甸人民亲日反英仇华情绪。在日军的煽动下,部分缅甸人民由于对英国当局的痛恨而不加思索的投向了日本一方,并为其侵略服务。当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竟激起了部分缅甸人民的抗敌仇恨,他们在日军的支持下,对中国远征军“坚壁清野”,远征军所到之处尽为空城,只能得到为数不多的华侨的支持。
此外亲日的缅甸德钦党人和部分缅奸,对运送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铁轨搞破坏,致使火车脱轨;他们对中国远征军作战中要通行的桥梁进行破坏,致使远征军无法过河,只能绕路;为日军通风报信,传递情报,致使远征军后撤途中多次遭受日军袭击,损失惨重;他们甚至伪装成难民,直接突袭远征军阵地。这些都使远征军在缅甸作战行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异国它乡,举步维坚,处境险恶。
参考资料《试论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失利原因》、《中国远征军首次店缅会战失利初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