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要兴旺,离不开这四个字:
孝,勤,俭,和。
“孝”是家风之基,“勤”是兴家之本,俭是持家之道,“和”是家旺之根。
一个家庭的运势,都藏在这四个字里。
1
孝。
孝,即孝顺父母。儿女孝顺,家庭和顺。
《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随着《都挺好》电视剧在各大平台上热播,当代父子关系再掀热度。
在赡养老人一事上,现代人不得不考虑各种利害关系。
随着苏母的去世,“父亲由谁照顾”成为一大难题。子女们纷纷表示,由父亲选择,想去谁家就去谁家。
大儿子想把父亲接到美国养老,但他没有考虑到自己已经失业,而且父亲还没有绿卡。
父亲只好住在二儿子家,但老二早已从“妈宝”变为“啃老”,为了房产证暴打亲妹妹。
剧中,苏父经常抱怨二儿子对自己“虐待”。
因为赡养老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家庭危机也在不断升级。
这些矛盾危机无疑围绕在金钱、时间、精力三个方面。
天平的一边是父母年老无用,另一边是子女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为了得到平衡,吃光父母的老本在普通家庭中屡见不鲜。
照顾生养自己的老人,难道一定要计算利害关系?
孝道的衰败,是始于蒙蔽真心。
不是由内而发的爱,即使付出了,也只有抱怨。
《都挺好》剧中父母大半生的积蓄都花在二儿子身上,可因为父亲忘关煤气,结果却换来儿子的一顿数落。
只有情感由内而发,方能摒除利害,让孝道成为自然。
那个为“尘肺”父亲筹钱换肺的儿子廖延龙,值得人敬佩。
手术是“高投入高风险”,事实是“救与不救,都后悔”,但他选择四处借钱,为了父亲的生命,搏一搏。
换肺不久,父亲因术后感染不治身亡。
廖延龙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十年的时间,六十万的债务,未来的生活,他们也许要付出更多。
给父亲治病而背上六十万元的债务,固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但是与让自己始终可以昂首立于人前而心无愧疚,不必因为愧疚而虚伪,由于虚伪而堕落相比,这个代价并不昂贵。
但是,他们从此得为人子,兑现了自己的基本价值准则。
正所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这就是中国古代强调孝道的根本初衷与意义之所在。
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这也是人该有的天良,对父母有爱,有生之年,又能够表达,就应该知足。
那些真心爱父母,真心尽孝的子女,那些在父母的疾病生死面前仍不肯却步的灵魂,即使日后的生活诸多艰难,也一定能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
奉行孝道,关爱自己的父母,所求的不过是心安而已。这个心安,不是安于世人的评说,而是安于自身真实情感的得以着落。
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表达对他们的爱,这不仅仅是为人子女的责任,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2
勤。
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论是修身自律,还是齐家治国,“勤”字都是不二法门。
“勤”是兴家之道。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俭节约,“勤”体现在家庭里,便是兴家之道。
一个家,想要兴旺,往往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一个富裕之家,其祖上必是由勤劳致富发家,这便是勤的好处。
曾国藩说:“凡一家之中,勤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曾国藩把“勤”字看作兴家立业的根本。
曾国藩深知勤劳的好处,他在家书里告诫弟弟们:“勤俭二字看似平淡,实则获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
他在“八本堂”里,又刻上了一个著名的“八字诀”家训,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这八字让曾家百代不衰。百年以来,曾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的家风,曾氏后代勤奋好学,家道昌盛兴旺。
曾国藩用这八个字作为家训,如一剂良方,根治了曾氏一族所有人的懒惰。曾家不光在曾国藩的手里闻名乡里,而且在他死后依旧如故。
曾国藩曾写给次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可见,曾国藩恪守的“勤”,不光自己践行,还劝家人也恪守,他希望勤劳就像阳光一样,辐射到每个亲人身上。家族人人勤奋,家道自然兴旺。
达·芬奇曾有言:“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曾记得古训有言“以勤俭持家,其家必胜,人必富之,以富贵持家,其家必败,人必穷之。”
有了勤,可以使穷者变富,可以使富者变奢,一个家庭只要勤快,懂得适当地节俭,日子便不会太差,而一个人只要勤俭,便能有好的生活,好的事业,好的未来。
3
俭。
曾国藩曾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在“勤”“俭”二字上下的功夫最深。
以俭理家,家庭兴旺;以勤奋做人,人事康泰。能够一直保持勤俭的家庭,子孙后代都能获得福荫。
曾国藩一直秉承着”以俭治家“的理念,他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用以生计。
他曾在京畿看见官僚子弟挥霍无度,为防止孩子沾染习气,便不允许子女们来京城居住。
从小养成的”俭“,让他的子女们珍视一箪食一豆羹,皆思来之不易。
他也时刻教育子女们要“勤学”“勤奋”,曾国藩有3子5女,每一位都应材施教,他从未厚此薄彼,从来一视同仁。他给每一位子女制定学习计划,儿子们个个能文擅书,懂理明事;女儿端庄守礼,孝顺父母公婆。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不仅成为曾家后人立身典范,也成为后世教育学者纷纷效仿的对象。
家俭则兴,俭以养德。
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富庶之家最易成奢靡之风,奢靡如白蚁,看似渺小却能毁屋拆桥,一溃千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形成贪图享乐,为满足欲望穷凶极奢,便是踏上泥沼,渐陷进沟壑。
家俭非吝啬,而是不花无谓的财物,不浪费一丝一厘。
大到减少不必要的物品置办,小到饭桌上不留剩菜剩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能彰显一个家庭是否有节俭的意识。
有人说,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在日常生活中能省则省,该花则花。从手头节省下来的一点小钱,很有可能变成来日救急救命钱。
4
和。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家睦万业成。
一个和睦的家,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家,有爱才能和睦,有和睦,才能兴旺。
古人云: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夫妻恩爱,全家和睦,即便再贫困,也必能发兴旺发家。
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勺子碰锅沿,难免会有磕磕绊绊。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却是讲爱的地方。好好爱家里的成员,用心经营来之不易的家,
家人之间,彼此迁就和包容,家人之间,彼此关爱和心疼,把家营造成一个温馨的港湾,哪怕风大雨大,只要家人携手就不怕。
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宽恕,自然亲密无间,一团和气。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所谓恕,就是要尊重家人,用宽容的心对待家人。
不仅要“恕己之心”,更要“恕人之心”。
不能因一已之私,就把自己所厌恶的推给别人。还要懂得照顾家人的喜恶,遇事多为别人考虑。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曾国藩也认为:“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孝睦房训辞》有言:“休存猜忌之心,休方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父母子女感情深厚,兄弟姐妹相处和睦,夫妻之间同心同德。只有家和睦了,才更加兴旺。
一家人在一起,不管贫穷还是富裕,所有人都和和睦睦、健健康康、无病无灾,才是最大的幸福。
只要一家人和睦相处,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家庭就能日益兴旺。
家人同心,家才能朝一个方向前进。
家人和睦,家旺家富。恩爱才有家,齐心家才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