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少有觀察家注意到的是,手機攝像頭改變的不僅僅是拍照,而變成了一個連接器,它深刻地改變着人類與計算機的對話方式——相機就是新時代的鍵盤。如果你認爲手機攝像頭只是用來拍照,那你大概率沒有理解視覺識別技術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衛夕指北(ID:weixizhibei) ,作者: 衛夕,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913年是必須要載入攝影史冊的一年。

在那一年的6月份,德國工程師奧斯卡·巴納克設計了一款革命性的輕型相機,這款相機創造性地使用35毫米電影膠片作爲底片。

而在此之前,相機都使用巨大的8*13釐米玻璃底片,使用這種底片的相機體積巨大,需要裝在笨重的木盒裏,使用三腳架才能固定。

那時候照相基本上是一種室內行爲,人們在照相館裏拍攝表情僵硬的肖像,巴納克的發明讓相機第一次變得便捷。

人類第一次可以隨意在戶外拍攝鮮活、真實的畫面,攝影史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照片真正成爲大衆媒介,這款相機被命名爲“Leica”。

是的,1913年,徠卡改變了攝影的歷史,令人喫驚的是它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提升拍照的質量,而是徹底革新了拍照的場景。

100年後的今天,智能手機充當了同樣的角色,掀起了另一場革命。

手機革新了攝像頭的使用方式,而攝像頭改造了我們的世界。

2000年11月,日本第三大移動運營商J-Phone聯合夏普,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支持拍攝功能的手機J-SH04。

這款手機搭載了一枚僅11萬像素的CMOS鏡頭,支持拍攝最大分辨率爲355*288的照片,這樣的像素密度,今天還不及一臺智能手機屏幕上的一個應用圖標。

當年這臺手機並沒有在市場上濺起多少水花,生產J-SH04的夏普不會想到,他們開先河的手機攝像頭會在未來如此深刻地改變這個世界。

從打字機開始算起,鍵盤作爲輸入工具的歷史比計算機本身還要悠久。

1868年,世界上第一個“QWERTY”鍵盤誕生,而早在1714年,各式各樣的打字機鍵盤就讓人類第一次在個人文字記錄上擺脫了筆。

在隨後的日子裏,鍵盤跨越了打字機、PC和移動時代,即便到今天,在各大應用總榜上,輸入法依然是排在前列的應用。

然而,一個悄然改變的現實是——手機的攝像頭變成了極其重要的輸入工具。今天,我們很難想象一臺沒有攝像頭的手機,操作系統讓手機擁有了靈魂,而攝像頭讓手機擁有了眼睛。

很少有觀察家注意到的是,手機攝像頭改變的不僅僅是拍照,而變成了一個連接器,它深刻地改變着人類與計算機的對話方式——相機就是新時代的鍵盤。

手機對相機的改造是全方位的、根本的。

它在技術上和場景上根本改變了拍照這件事——

在智能手機誕生以前,拍照只是爲了紀念,照片的唯一消費者是自己,拍照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而智能手機誕生後,拍照的則變成了記錄和分享,照片的消費者變成了他人,拍照成爲社交行爲。

而這背後的變化,首先是能拍照的智能手機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如影隨形的“器官”,而隨時在線則爲照片插上了翅膀。

手機對拍照這件事進行了再造,它從根本上創造了一種無縫的用戶體驗:拍攝、優化、共享、查看、喜歡、評論,一切甚至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照片的生產和消費從來沒有如此便捷。

根據InfoTrends的報告,2017年,人類共拍攝了14萬億張照片,而這其中有85%是使用智能手機拍攝的。

14萬億張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根據柯達的數據,在1999年膠捲相機行業的頂峯時期,全球共拍攝了800億張照片,短短18年,數量翻了175倍。

早在2012年,世界最大的在線相冊Flickr裏顯示,用戶使用最多的圖片上傳設備,已經由相機變成了iPhone。

全球相機和影像產品協會 (CIPA) 是一個由索尼、尼康、佳能、奧林巴斯和卡西歐等公司組成的全球協會。根據它的統計數據,2018全球相機出貨量和2010年的高峯相比,已經下降了84%,今天全球相機產業已經下降到了1980年代的水平。

毫無疑問,智能手機正在殺死相機,卡片機幾乎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的終結總是這樣悄無聲息。

2011年誕生的Snapchat,目前市值達242.69億美金,它宣稱自己是一家相機公司。這個主界面只有攝像頭和拍攝畫面的應用,改變了美國年輕人的交流方式。

它首先發明的“Story”被業界無數公司模仿,從Facebook到Instagram,從微博到微信,無一不把可以輕量級拍攝豎版“故事”的入口提到了重要的優先級。

整個移動互聯網內容都在視頻化,而這背後的的攝像頭功不可沒。

以攝像頭爲基礎的視覺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交流方式。

人天生是視覺動物,視覺處理的神經元佔大腦皮層的30%,而觸摸佔僅佔8%、聽力2%,而伴隨攝像頭崛起的還有中國的短視頻應用。

手機攝像頭徹底解放了內容生產力。

中國這幾年崛起的抖音和快手是兩個神奇的特例,它是少數在美國沒有對標產品的、土生土長的國貨之光,他們崛起的背後,一個基礎前提是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智能手機市場。

曾經,春晚的語言類節目是全國觀衆期盼的焦點,它甚至能承包新年的笑點和流行語。

爲什麼?因爲在那時除了春晚,大部分人一年到頭幾乎看不到幾個相聲小品,那時候能演小品、說相聲的是趙本山們、郭德綱們。

如今,每個人打開一個手機攝像頭就可以開說開演,當我們在快手、抖音上看多了各類吊炸天的搞笑作品,再回去看春晚的千篇一律的小品,對大多數人而言已變得索然無味。

我曾經在快手的直播上閒逛,看到無數手機直播賣衣服的女掌櫃,明明直播間的觀衆只有可憐的六七個人,她們也播得非常起勁。

我非常不理解,直到一位美女說這些店家如果在平時的線下商場,幾乎是不可能同時對着六七個人講自己的衣服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手機攝像頭對零售效率的提升也是革命性的。

事實證明,解放了羣衆智慧的手機攝像頭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是的,“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爲什麼老虎的花紋那麼鮮豔?它爲什麼沒有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隱藏自己的保護色呢?

後來才知道,原來老虎的目標獵物,如鹿、馬、羊等基本上都是“紅色色盲”,他們分辨不出鮮豔的紅橙色。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

照相的本質,無論是相機、手機還是眼睛,它們拍攝的其實都不是真實的畫面本身,而是一堆信息,這堆信息必須經過處理,然後才能變成人類能理解的畫面。

所以,拍照的本質包含兩個過程——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

傳統的相機的優勢在收集信息,而手機的優勢在處理信息。強大的手機芯片集成了高性能的圖像信號處理器 (ISP) ,拍一張照片僅需要25毫秒。

在按下拍攝鍵的瞬間 ISP 已經進行了超過數億次的運算,這些運算可以實現背景虛化、增加亮度、合成圖像,甚至可以一鍵把照片中灰濛濛的天瞬間變成藍天。

在手機本身拍照和處理能力還不夠強的初期,美國和中國誕生了兩個重要產品——美國是Instagram、中國是美圖秀秀,前者用濾鏡掩蓋不忍直視的畫質,後者用美顏拯救鬼斧神工的臉龐。

的確,手機廠商在硬件方面也足夠努力,DXOMARK的評分爭奪讓每年進步一點點的手機廠商不斷從量變到質變——

2007年第一臺iPhone誕生時,相機像素只有200萬像素,只能算一臺有拍照功能的手機。

而10年之後的2018年,陳可辛導演用iPhone拍攝了一部極其感人的微電影《三分鐘》。

如果不刻意說明,論質感、畫面、清晰度,普通人已經很難區分它和正常電影在拍攝器材上到底有什麼區別。

手機攝像頭對人類拍照的另一大貢獻,是它創造性地安裝在了前面的前置攝像頭。

iPhone 4真正實現了前置攝像頭的大規模流行,從此自拍杆成爲女性重要的手機配件,下面這幅圖,感受一下前置攝像頭給世界帶來的變化——

是滴,人類從來沒有如此自戀。

在數碼相機時代,給自己拍照一定要另一個人代勞,如今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自拍。如果我們去研究一個有趣課題——“論前置攝像頭對全球化妝鏡銷量的影響”,應該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

前置攝像頭的另一個偉大貢獻,是它讓視頻通話成爲家常便飯。

請允許我用“偉大”這個詞,這是人類通訊技術的飛躍,從語音通話到視頻通話是“順風耳”到“千里眼”的質變。從此,家住陝西寶雞的爺爺,可以隨時隨地和遠在上海浦東的孫女暢快地聊天。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富人的專利,幾乎每個人都能享用,這當然是人類福利的提升。

2009年1月15日,美聯航1549航班在起飛後6分鐘遇到故障,薩利機長決定迫降在哈德遜河上。

這一傳奇航空事故的第一張新聞照片,來自一位輪渡乘客的手機,最早記錄這一事件的並不是CNN、路透社或者最前趕到現場的直升飛機,而是諾基亞N73上面的一顆攝像頭;

今天的記者也手持高端相機,但無論如何,隨時可以掏出來使用的手機已經變成衆多記者的第一選擇。

在第十一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中,年度新聞照片大獎頒給了美國蓋帝圖片社記者約翰·摩爾的作品《埃博拉席捲利比里亞首都》,而這張照片來自約翰·摩爾隨身攜帶的iPhone。

是滴,無論多貴的鏡頭,都比不上相機背後的那個人頭。

十一

2012年,微信朋友圈上線。

這個經典產品最牛逼的地方在於,它的產品功能歷經8年能做到幾乎不用任何改進,“誕生即完美”讓張小龍在產品經理界成爲永遠的傳說。

和其他誕生之初就一直不變的核心功能一樣,有一個特性也8年始終如一,那就是朋友圈如果要發純文字,入口是很深的,需要長按“相機”圖標。

張小龍曾經解釋過這個看起來有點“奇怪”的設定——因爲對普通人而言,相比發一張圖,寫一段文字的門檻要高得多。

是的,拍一張照片只要點一下按鈕,寫一段文字則需要過腦子,文字的門檻多高啊,“簡單寫一句話”這件事在客觀上並不簡單。

我曾經想發一條朋友圈,因爲要打字,我最後可能就不會發了—— 相機降低了人門表達的門檻。

十二

如果你認爲手機攝像頭只是用來拍照,那你大概率沒有理解視覺識別技術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

第一次讓谷歌大腦名聲大噪的,就是讓計算機識別出一隻貓。如今的攝像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個視覺採集器了——

谷歌的相機應用Lens、圖片應用Pingterest都支持了視覺搜索,對準一個物品,它就能反饋準確識別並輸出搜索結果。這些如今都已成爲淘寶、京東等衆多購物APP的標配,而谷歌翻譯等大多數翻譯軟件已經支持實時視覺翻譯了,這在10年前幾乎就是科幻。

沒錯,在上海人民對垃圾分類暈頭轉向的時候,多個小程序支持了用攝像頭來區分到底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十三

1994年,日本工程師原昌宏發明了二維碼,並沒有爲此申請專利的他,大概不會想到這個發明在幾年之後會迅速改變中國移動支付市場。

而這背後依靠的設備依然是無數智能手機上那顆小小的攝像頭。張小龍說,PC互聯網時代,流量入口在搜索框裏面,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下流量入口可能在二維碼裏面。

如今,這句話正在慢慢應驗。

今天,從鄉村到城市,從白天到夜晚,無數次人們熟練地打開應用中的攝像頭,對準了五花八門的二維碼圖案,它已經成爲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手機通過掃一掃到達一個頁面的速度,遠遠比PC的鍵盤輸入更加快捷方便,可謂“相機是我們時代的新鍵盤”的最真實寫照。

十四

2016年7月,任天堂聯合谷歌Niantic Labs公司推出了一款能用攝像頭捕捉小精靈的AR遊戲《Pokémon Go》,在隨後的幾個月裏風靡了整個世界。

人們第一次發現手機攝像頭還可以這麼玩。事實上,谷歌的ARcore和蘋果的ARKit都在爲爭這個制高點摩拳擦掌,業界預估蘋果會在2021年Q2推出AR眼鏡。

谷歌眼鏡儘管夭折,但依靠視覺攝像頭感知環境的技術並沒有停止。微軟的HoloLens就搭載了多顆高告知攝像頭來完成對環境的建模,而Facebook的VR頭顯Oculus Quest則加入了四顆攝像頭來定位及動作識別,效果大放異彩。

攝像頭驅動的下一個計算平臺離我們越來越近。

的確,AR、VR尚未成熟,當它成熟之後又將是一個迷人的星辰大海,攝像頭的威力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大。現在,手機攝像頭已經變成搜索引擎、掃描儀、支付工具、數碼相機、鍵盤、翻譯機、視覺傳感器.......

未來它還會進化成什麼?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沒錯,我們的生活已經被手機攝像頭徹底改變了,它已經在事實上接管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但親愛的朋友,認真感受一下下面這張圖,我想告訴大家—— 成爲攝像頭的主人,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就忘記了當初爲什麼出發。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衛夕指北(ID:weixizhibei) ,作者: 衛夕,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