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学习合并报表时都面露难色,其实是闹不明白为什么,尽管很想直切主题,但我们在正式进入合并报表时,需要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l 为什么个别报表加加减减就变成合并报表了呢?

l 为什么总有递延所得税来捣乱?

l 商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第一个问题

l 为什么个别报表加加减减就变成合并报表了呢?

合并报表我们讨论的是控股合并的情况(即A+B=A+B),日常经营活动中,控制方和被控制方都在各自的主场里发挥,这就导致母公司股东到期末手中拿着一沓编制基础各异的个别报表一脸茫然,欲哭无泪的想:“我只是想看看总的是什么个情况怎么那么难?”那你可能会疑问:想看总的不就是把这些项目分别加起吗?这有什么难的。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如果母子公司之间政策、期间有差异还能直接相加吗?答案肯定不能。即使这两个没有差异,那能直接相加吗?我们来看个例子:假设A公司以银行存款400万收购了B公司,合并当天A、B的个别资产负债表如下:(为了举例方便不具体列示报表项目)

合并报表引入篇——这些疑问你有吗?

现在我们把各个项目加起来看看

合并报表引入篇——这些疑问你有吗?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毛病,我们来分析一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就好像买了一个大礼包,这个大礼包里有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母公司把这个大礼包在个别报表确认了一项资产叫长期股权投资(400)。而子公司呢,有投资者投资当然是记所有者权益增加(400)。

合并报表引入篇——这些疑问你有吗?

现在我们把A、B的资产负债直接加起来,是不是就好像把这个大礼包拆开把里面的资产负债拿出来,那这个打包资产负债的大礼包也就不存在了,相对应的购买这个大礼包B公司个别报表确认的所有者权益也不该存在,相当于我直接把资产负债卖给你,我这家公司也就不存在了。看到这里,大家不难发现这吸收合并有异曲同工之妙,吸收合并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1200

贷:负债800

银行存款400

合并报表编制讲究一体化原则,粗略点讲就是视作子公司已经被母公司吸收了,于是合并报表真正相加的情况应该是这样

合并报表引入篇——这些疑问你有吗?

合并报表引入篇——这些疑问你有吗?

再来对比我们刚刚加出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多加了400,分别是左边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右边的所有者权益,这样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者权益的抵消就呼之欲出了,当然这是非常理想的假设,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更复杂的情况以后会进一步说明。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再来看看利润表的情况怎么样。我们能不能收入加收入、成本加成本呢?也可能够呛。我们就简单想象一下要是可以这么相加会发生什么——我成立一家公司,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家子公司就行,然后我就把我的产品都卖给它,它把它的产品都卖给我,然后我们的合并报表上想有多少利润就能有多少利润,美滋滋。醒醒别做梦了,在合并报表上你们就是一家人,就好像老婆当家庭主妇,老公每个月把工资的一半发给老婆,这会改变这个家庭总体收入吗?也不会。因此合并利润表中,一致对外是我们的处理原则。那些自导自演在个别报表上的收入成本确认当然上不了台面,我们需要把它抵消。当然,真实的情况可不仅仅只是内部交易的抵消,可能还有一些涉及利润差异的调整,后续会展开。

最后是合并现金流量表,显而易见,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故事,并不会改变你兜里有多少钱的事实,子母公司之间的现金流活动并不能影响一家人的现金流,因此我们把个别报表简单相加后,要把这部分不能影响但在你相加时已经影响了的现金流抵消。

讲到这里,大家不难发现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的编制流程可以概括如下:将个别报表各个项目加总,然后要在“一家人”的角度上,重复过账的抵消、该做未做的加上、金额有差异的就调整、科目有差异的也调整,最终就可以得到合并报表啦!因此我们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一家人”的角度怎么调整和怎么抵消的问题。

l 为什么总有递延所得税来捣乱?

所得税与企业利润难舍难分,也就意味着我们学会计也注定要和所得税四兄弟难舍难分。这四兄弟分别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可能大家都背过“资产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我们先来试着理解一下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企业购入存货然后转手卖掉,就实现了其他业务收入,换而言之当该资产被转销至账面价值为零时,该资产所对应的企业利润也相应地得以实现。而会计利润有太多的主观估计因素(如预计负债),也就意味着其天然就具有人为操控的空间,税法怎么能允许你这么干呢!于是,税法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来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计税基础,也就是以净资产(资产-负债)为基础来纳税。有了上面这个结论,“资产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可以解释为税法上认定的净资产多,所以企业本期多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那么第二句话就是税法上认定的净资产少,所以企业本期少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合并报表这一亩三分地里,这些暂时性差异在合并日或购买日的处理会让大家觉得棘手,有了以上的铺垫,就扫除了一些理解以下内容的障碍。

我们就直接说合并报表涉及到的控股合并,大家都知道其又分为两种,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要谈暂时性差异,那就要去看看合并日或购买日这一天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分别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确定有没有差异,最后按照上面的原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我们先来看计税基础,税法上认为A+B=A+B的合并是股权转让,除了股权之外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所以子公司并入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还是其个别报表上的那一套,明确这点,我们分别来看合并报表的暂时性差异情况

a.同一:会计税法都不认为这是交易事项,因此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都以个别报表为基础,没有差异,也没有递延。

b.非同一:会计认为是交易,即账面价值=购买日公允价值,税法不认为是交易计税基础=子公司个别报表账面价值,有递延。而这样产生的递延就是“一家人”角度下该做未做的分录,具体怎么做这笔补做的分录呢,以后会提到。

另外补充一下吸收合并的状况

吸收合并:会计税法都认为其为交易事项(免税计税基础=原个别帐价、非免税计税基础=购买日公价)

a.同一:账面价值=原个别账面价值,因此非免税有递延

b.非同一: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因此免税有递延

l 商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点说就是你买大礼包时,付的钱超过它能确认价值的部分。有人就会想这不是傻吗?它看起来只值五块凭什么要我花十块。这个思考方向是对的,但在经济活动中的大家都是精明人,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说这个大礼包是限量款,虽然它暂目前就五块钱,但未来价值不可估量。那这放到企业合并中也是一样,我之所以会花更多的钱买你的股权,原因可能是你的企业品牌效应好、产品畅销等。这些事项无法准确辨认其价值确认在个别报表中,但又确确实实会带来经济效益,而在我收购你的股权时,我为这部分不确定的经济价值支付的对价,就是这些无形资源可以反映在报表上账面价值。因此,企业支付的对价-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商誉。不难发现,我们在讲商誉时一直在强调对价,一种交易行为,也就是说商誉的产生来自于最终控制权的变化。而企业合并中只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以对价为投资成本,是一种交易行为并且控制权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得到结论: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会产生商誉,控股合并商誉反映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吸收合并下商誉反映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刚刚已经提到了,这部分不确定的价值要能确定一个金额进入报表只有在合并的时候才能实现,对于控股合并来说,在合并报表上才真正实现合并,即商誉在合并报表中反映。而吸收合并由于它不存在合并报表,也不需要合并报表,母公司个别报表本身就是真正的合并,因此在个别报表中反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