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3月11日,南宋朝廷正式设立“行在会子务”发行官方纸币——“会子”,面额分别为壹贯、贰贯、叁贯,后又增加贰佰文、叁佰文、伍佰文,在南宋控制下的东南各路流通,由户部侍郎钱端礼负责具体事务。有意思的是,造币原料取自徽州、池州,在成都府和临安府续造。之所以有成都,是因为这里曾诞生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经过长期使用,“交子”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具有了信用货币的功能,但本质只是存款和取款凭据。在经营过程中,交子铺户发现如果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影响日常的汇兑业务,于是各家商铺都开始印刷有一定面额和样式的“交子”投放市场,但票面图案和面额尚未统一。到这时,“交子”总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但由于其并未获得北宋官方承认,因此只是民间私人行为。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六户商家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交子”,其上绘有图案、密码、画押和图章等防伪印记,其信誉度大大提高,影响范围也空前扩大。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北宋政府将交子发行业务收归国有,在益州设立专营机构“交子务”,并设置“抄纸院”以私人防伪造,同时还规定以铁钱作为后备金。

不得不说,在早期官方对于发行“交子”还是比较审慎的,同时也说明北宋政府此时已经认识到纸币易于伪造且依赖于政府信用的特点,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了“交子”得以顺利流通。然而当面临巨额开支时,封建朝廷就很难保持冷静,便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滥发纸币。按《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圣年间为筹措陕西地区军费,发行六十万贯“交子”却无任何准备金,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徽宗下令将因超发而严重贬值的“交子”改为“钱引”,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沿用“交子”外,其余诸路均改用“钱引”,两年后则全国统一使用“钱引”。与“交子”不同,“钱引”以“缗”为单位,票面制作更加精良,但“钱引”却不设钞本,也不能兑换为铜钱,而且朝廷依旧不改滥发的恶习,因此纸券价值大跌,最后跌到每缗(值一千文)只值现钱十文。

参考文献:
《宋史食货志译注》《中国货币史》《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