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

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十九个王。商汤建立商朝后,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迁都。仅仅在盘庚迁都前的十来年时间里,就连续迁了五次都城。盘庚上台后,又决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盘庚登上王位后,为何急于迁都呢,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上的原因,当时商族还处在游牧和农业相结合的时期,一个地区的水草不够牲口吃的时候,就得迁徙到另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去,殷在旧都城的南边,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有利于让人民大众放弃游牧生活方式,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第二个原因是希望改善统治阶层腐败堕落之气,商王朝步入中期,统治阶层变得非常奢靡堕落,对奴隶压榨非常残酷,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他们自身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相互勾结,平民阶层也与贵族阶层产生非常对立的情绪。迁都后,比较容易进行新的资源配置,削弱他们的固有利益纽带。

迁都利弊牵扯着庞大的利益集团,盘庚迁都的打算受到奴隶主贵族的极力反对,他们甚至动员力量制造社会混乱,公然反抗迁都。

但是,盘庚还是很有决心的君主,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对奴隶主阶层的反抗威胁不为所动,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他把那些反对迁都的贵族召集来,对他们说:“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意思是当年先王成汤和你们的祖先一起平定天下,一切法则都能遵循。舍弃这些好的法则,而不努力实行,凭什么成就德政呢?

终于,盘庚毅然决然,率众西渡黄河来到殷,史称“盘庚迁殷”。

迁到殷后,他以强硬手段制止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商王朝也得到了一次长时间的复兴时期。

从盘庚迁殷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里,商朝再也没有迁过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

甲骨文

在这里,我们必须讲一讲甲骨文了。

就是盘庚迁殷这次伟大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巨量的文化资产,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

在盘庚迁殷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里,殷这个地方留存了大量的商王朝废墟,记载着商王朝的历史和记忆。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

对甲骨文的大批量发掘,有三次比较重要意义的事件。

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

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

所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大批量甲骨文的发掘和判读,是盘庚迁殷影响下的商王朝,留给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宝藏。

原创作者:开荒南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