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一般往往掌握国家的官员任命权,如唐宋时期五品及以上官员便需要皇帝任命,五品以下便由宰相任命,而有一位皇帝却因为懒政,便连官员任命这样一个大事也不管,以至于仅中央尚书级别就缺三位之多,这位皇帝是为什么这样,起因又是什么呢?

说道这位皇帝首先要说道这个朝代,这个朝代太祖因为忌惮宰相,便将这个职位废除,最终形成了皇帝成为这个国家的董事长兼CEO了,而这个朝代就是明朝,而因为董事长兼CEO的职位在帝国的管理过程中实在太累,所以产生了一个协助处理皇帝事务的机构,那就是从明成祖逐渐形成的内阁。

内阁

一直到了我们的主角万历皇帝时期,内阁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内阁对帝国的事务处理上先票拟,然后给皇帝批红,当然这个时期一般由司礼监代劳,所以帝国可以皇帝长期不上朝甚至不管理公文时,整个国家还是可以平稳运转,但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却有点特殊,这个由从何说去呢?

故事的开端还要从万历二十四年说起,万历二十四年当时的吏部尚书孙丕阳给皇帝上书请求辞职,理由是去意已决,然而万历皇帝确留中不发,也就是不予处理,而这个孙尚书这已经是第二十次请求辞职了,所以在这次辞职之前,他还给当时的内阁次辅张位发去一篇辞职信,大致也是要辞职不干了,希望批准,而当时的次辅看到这样便批示同意了。

但是这位孙尚书发现批准了,突然间又勃然大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孙尚书呀,又认为首辅这是排挤自己,然后又上书万历,说次辅张位想当当代严嵩,并且想上位当首辅,然后对张位一阵弹劾。

首辅张位突然有点蒙,明明是你让我辞职,我批准是如你愿呀,怎么突然又对我莫名其妙的弹劾,简直没看懂这波操作,所以张位也发言,说这位孙大人辞职是假,而中伤阁臣是真,同样要求辞职。

而万历开始对这位孙大人的操作却看得很明白,因为在明朝,大臣辞职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所以对于孙大人的辞职,其实孙大人并不想辞职,所以万历便下旨,一切照旧,等于没有批准。

而因为因为后面次辅张位一闹,很多大臣对于万历之前的处理结果不满意,包括内阁其他成员也不想事情就这么过去,所以也是纷纷上书,万历最终顶不住压力,大致说张大人是好人,都是孙尚书的问题,而这样一出,这位一直吵这要辞职的孙尚书,颜面大失,只能真辞职了。

这么一个事情可以说在大明后期的政治斗争是很正常,后期也常发生这样的事,但是万历皇帝却和之前和之后的皇帝表现很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万历看了这么多政治斗争后,对于政治斗争已经是很冷漠的状态了,而且在他在万历十一年抄家他的老师张居正,而且亲自拿下了他的大伴冯保后,对于政治已经开始越来越冷漠,所以对于上面的两位大臣的争斗,万历算是对文臣彻底失去了信心。

孙大人辞职后,因为他是当时的吏部尚书,等于吏部尚书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按照惯例内阁票拟推选一个,然后皇帝批红,这个尚书便顶上去了,但是这次却出乎意料,万历对于吏部尚书的候选人的材料压根没看,直接也是留中不发,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吏部尚书需要皇帝任命,而皇帝不批示,等于吏部尚书的位置便空出来了,而后面发展更是更加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后面官员的任命一律留中不发。

​这样下去便产生了一个千古奇闻,官员如果辞职,反正皇帝也不批示,有的直接把官印向自己单位一交走了,那就等于这个单位这个职位的官员永久缺失了,后面著名历史学家郑森曾经统计,对于万历后期两京缺尚书三名,而侍郎十名、科道官九十四名、巡抚三名、布政使和按察使等省级大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巡按御史也有九处长期缺官。

对于这样的懒政可以说是前所未闻,所以在这样缺失官员,就只能尚书走了,由部里的侍郎兼尚书的事,地方也是如此,所以在明史万历结尾说道明实际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正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