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绝大部分人物都是优缺点兼而有之的,再受读者喜欢的人身上也有毛病,再被读者憎恶的人身上也有亮点。可唯独有一个人是个特例,他身上几乎没有展现出任何闪光之处,被刻画成了一个人见人厌的“下流种子”、“顽劣分子”。每次他一出场,其行为就让人眉头要皱起来。

那么,曹雪芹搞出这样一个形象究竟有什么用意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说明世间有一类“天生劣种”吗?

其实,“天生劣种”是不存在的,造就贾环“顽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后天教育的失败,又处在一个极其糟糕的生活环境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认真对照与反思:

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与钩心斗角的家庭氛围

千百年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明确告诉人们,教育培养的成败虽然直接表现在某个或某些受教育者的身上,但无不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有着重要的关系。

那么,贾环所接受的教育是怎样的呢?对贾环而言,贾府就是他所接触的社会。

看看贾府的长辈,学道的学道,享乐的享乐,偶尔也会管教一下后生小辈,这种管教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字当头。

“打”就是贾府的祖传秘方,已经是成年人的贾蓉、贾琏都被父亲狠狠地责打过。但是“打”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他们该怎么堕落还怎么堕落。

如果说贾珍、贾赦之流本身就属于“上梁不正”之类,难以教育好后代,那么贾政,算得上是《红楼梦》中稍为正面的人物,这样一位人物又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呢?

他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偶然想起来了,也是简单粗暴,不论是非。不是以“畜生”、“无知的蠢物”责骂,就是“叉出去”、“若不通,一并打嘴”等言语。无怪乎宝玉、贾环见了贾政,就如老鼠见了猫一般畏惧。

他这种教育的方式,与贾珍、贾赦并无不同。

一方面是棍棒教育,另一方面在贾家这个“诗礼簪缨”之族脉脉温情的面纱之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忌妒,钩心斗角。

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能不对贾环产生影响吗?为了达到一己之私,他不择手段,这在贾府中是有着现成的榜样可遵循的。

二、否定情感而造成的内心压抑

如果说贾府的棍棒教育是一视同仁的话,在情感的承受上,贾环得到的只有消极的情感和否定的情感。

以一个少年的敏感,贾环很轻易地看出,同是兄弟,大家对宝玉的态度与对自己的态度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别:他曾经委屈地哭诉“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姑且不论这话有无道理,都是贾环在贾府生活中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印象,也反映了贾环处境的可悲:宝玉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宠爱,就连厌恶宝玉的贾政也觉得宝玉是“神采飘逸,秀色夺人”,贾环则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尤其是一家之长贾母对宝玉是百般宠爱。

贾环既然得不到贾母的宠爱,贾府的人上上下下自然也另眼看待了。可以说,贾环长期处在被冷落、被忽视的地位。

他唯一一次得到长辈的夸奖是在中秋节的家宴上:贾环立挥一绝,贾赦看后连声赞好,厚加赏赐。这可以说是贾环最风光的一回,也是《红楼梦》中仅有的一次,对贾环来说,这样的时候太少了。

同父异母哥哥宝玉可以与呆霸王薛蟠饮酒作乐,而与自己无话可说;姐姐探春对亲弟弟贾环的漠不关心,并没有姐弟同胞之情。

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温情的、尔虞我诈的、残酷的世界里,贾环得不到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备受压抑,莫怪乎会养成“石头底下蝎子一样的性格。

三、赵姨娘的反面引导

贾府中人人厌恶贾环,唯一疼爱、关心贾环的人是其生母赵姨娘。可以说,贾府中,贾环与赵姨娘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那么,赵姨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赵姨娘出身贫寒还是其次,关键是人品低下。几乎无人对她有好感,连亲生女儿探春说她“糊涂”,“忒昏聩的不象了”;“这么大年纪,行出来的事总不叫人敬伏”历来的评论家也认为她是“十足的反面人物”,“心术不正,面目可憎的人”

这样一个人,能给贾环怎样的教育呢?

正月里,贾环与莺儿等人下围棋消遣,输了赖账,回家后赵姨娘不问缘由就是一顿臭骂。

蔷薇硝事件中,贾环自己并不在意;赵姨娘却极力挑唆他去找丫头们算账。面对这样的事情,本可一笑了之,赵姨娘却不息事宁人,而是臭骂贾环逼其闹事。

这样一个既无才又无德的人,又怎能给贾环良好的教育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