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5世纪开始,译经家鸠摩罗什开始致力于将一些大乘佛教的主要佛经及其注疏翻译成汉语,而一些印度大乘佛教的传统习惯,比如中观,在中国,及其接下来几个世纪的新流派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影响力在下降,而9世纪时中亚地区的人们在信仰上逐渐转向伊斯兰教,这意味着敦煌作为一个主要的佛教中心所获得的支撑因素越来越少。

公元1世纪,中原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了中亚。自此开始,也许比这更早的时候,中国便通过丝绸之路上商人和传道者的活动与佛教建立了联系。历史上提到汉明帝(在位时间公元57/58-公元75/76)既崇尚佛教又崇尚道教,他还派遣过使者到印度寻求佛经。

佛教传道者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1世纪中叶,他们将佛教声闻乘的典籍翻译成中文。至1世纪末,译经家支谦首次将大乘佛经翻译成中文。这部佛经至今仍是已知最古老的大乘佛教典籍。中国佛教的流派
自5世纪开始,译经家鸠摩罗什开始致力于将一些大乘佛教的主要佛经及其注疏翻译成汉语,而一些印度大乘佛教的传统习惯,比如中观,在中国,及其接下来几个世纪的新流派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又比如天台宗的教义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基础,华严宗的教义则以《华严经》为基础,而净土宗遵循的是净土诸经所描述的修炼方式。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产生了一个注重禅修的新流派产-禅宗,禅也就是梵文词dhyana的汉译。这个流派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知的日文名字Zen。还有一支密宗中的流派,真言宗(Mantra),于8世纪创立,却在9世纪销声匿迹。

在隋朝(581-618),人们尊崇佛教为国教,这种繁荣的景象一直延续到了唐朝(618-907),直到公元845年唐朝皇帝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佛教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对中亚的控制最为牢固的时期。此时,中国的佛教典籍与艺术品也出现在了中亚,沿整个丝绸之路北线,一直向西传播至绿洲城邦龟兹。
敦煌石窟寺群是汉传佛教壁画与手稿的最佳例证。在这些石窟群其中的一个小洞窟里发现了大量的中文手稿。其中绝大多数是佛教文献,这些文献基本来自唐代,虽然最早的要追溯至5世纪,而最晚的来自10世纪末。汉传佛教的时代特征就在这些敦煌写卷上显现出来。这些经书还是以大乘佛教为主。禅宗中有许多关于禅定修行的论述、大量佛经以及净土思想的祷告仪式,在中国唐朝时极为盛行。

敦煌作为一个佛教中心最终失去其重要性并走向没落是基于各种不同的因素。由于中原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渐微,敦煌的地理意义变得次要。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影响力在下降,而9世纪时中亚地区的人们在信仰上逐渐转向伊斯兰教,这意味着敦煌作为一个主要的佛教中心所获得的支撑因素越来越少。

来源:IDP,翻译:贺玉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