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喜马拉雅FM黄若电商观察的精品课《天猫创始总经理黄若的新零售课》

编辑︱Naivasha

过去十多年,中国电商发展迅猛,但在整体发展过程中,规模最大、市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还是以实物类销售的平台为主。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等等,它们都是属于实物零售类的。而另一端的生活服务类电商,到现在为止表现还很薄弱。

什么是生活服务类呢?主要指的是本地化的消费,这里面包括机票、餐饮、外卖、住宿、周末游门票、电影票、按摩、理疗、美容美发等等。

那么,生活服务行业在中国的现状是什么呢?总结一下有这么五点,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活服务行业的现状特征

第一,在居民的消费总额中,生活服务类的占比在过去十年间是逐年上升的,2017年第一次超过了50%。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总体零售消费,实物类的消费占一半,生活服务类的也占到一半。这是行业状况的第一个特征,容量够大。

第二,生活服务类的上游,也就是提供方,总体来说更加分散,大品牌的效应不明显。实物类的商品在大部分的品类中,我们都能够找到有垄断特征的大品牌。打个比方,说到手机,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苹果、三星。而在生活服务类中,它更分散。比如,在中国整个餐饮行业里,连锁经营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5%,而95%都是一些非连锁的、非知名品牌的经营。

第三,到目前为止,生活服务类还缺乏整合性的多类目平台。说到商品零售,我们都知道有阿里巴巴,有京东。但是,在生活服务类里,目前没有代表性的跨门类的网络服务商。

第四,我们不妨看看线下零售的发展,以shopping mall作为标杆,这几年中国各大城市的shopping mall里面,发展和扩张最快就是生活服务类的商家,这其中包括影院、美容院、咖啡屋、餐饮、儿童娱乐等等。相比之下,生活服务类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明显滞后。

第五,中国生活服务类行业公司的市值不高。美团不久前上市,上市的时候发行价是69元港币,10月底它的股价已经回调到50元港币,整个市值3000亿港币,不到阿里巴巴的1/10。

生活服务类人均消费金额偏低

有趣的是,实物类与生活服务类这两个市场板块,消费的总体体量是差不多的,但区别就在于成交的金额差很多,也就是人均消费金额相差很大。生活服务类这个板块,目前在互联网上的表现远远不如实物类的电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说到生活服务类行业,就要提到“三公里生活圈”这个概念。这一类行业服务的对象,主要都集中在周围三公里的社区和商圈里,但是对于用户来讲,它本身的可替代性比较强。

比如,我要买一双耐克鞋,周围没有卖耐克的鞋店,这个时候在网上购买可能就是我唯一的可选项。但是,如果我要订一份快餐,有平台服务当然很好,但如果我不选择这个平台,也完全可以自己走到饭店,解决需求。消费者可替代的选择性很强,这是出现人均低销售额的一个客观原因。

第二个原因,生活服务类到现在为止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闭环。什么叫闭环?闭环就是指顾客离不开你。在实物电商里面,最大的闭环是支付。要使得用户在线上购物形成闭环,需具备三个因素:商品信息流、支付流、物流。实物类电商以支付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交易闭环,进而牢牢锁定用户。

面对市场的挑战有哪些

那么,如果我们要在这个领域发掘机会,主要的挑战在哪里呢?

第一个挑战,是相对低毛利的服务提供。在低毛利的同时,整体的履约成本如何有效控制?以外卖为例,外卖不仅要送餐,还要考虑骑士团队的维护,这个履约成本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挑战,就是行业目前还处于营销补贴的阶段,基本上还是在靠补贴来拉动销售,所以这将会是一个很漫长的烧钱过程。

总体来说,在新零售环境下,生活服务类的网络化运作是一个大机会。现在还没有一个占有市场垄断优势的大公司,而且生活服务类更多针对的是年轻用户,这意味着更长时间的服务周期。所以,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值得大家用心发掘。

关于主播:

淘宝来时,带来了电商流量红利。微信来时,带来了社群变现机会。现在新零售来了,又一个万亿级风口,普通人怎么参与?天猫创始总经理、零售专家黄若带来《天猫创始总经理黄若的新零售课》,更新认知,看清趋势,助你抓住电商下半场财富新商机。

关于喜马拉雅:

中国第一音频平台。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5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