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一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北欧小国,历史上却产生过32位诺贝奖获得者,捧过25座奥斯卡奖杯,摘得了637块奥运奖牌。就连备受中国年轻人青睐的家居品牌”宜家家居“,也出自瑞典。

瑞典人为什么这么牛?他们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我们去看看他们的幼儿园,父母的教育方法,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一、崇尚自然、热爱户外活动是瑞典幼儿教育的一大特点

瑞典森林覆盖率高达66%,随处可见的森林显然成了孩子的第一课堂,各种教学活动就地生成……

只要天气好,孩子们能在外面呆一整天,即便是下雨天,老师也不会给孩子们圏在房间里,而是让他们穿上雨鞋、带上雨具去外面踩水、淋雨、嬉笑玩闹。

二、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逛过“宜家“的人,都会对瑞典家具精巧的构思叹服。到瑞典看看幼儿园和小学的手工、木工课,就理解了。

几乎每一所幼儿园都配有儿童工作室,里面挂着锤子、螺丝刀、老虎钳、锯子......还有孩子们的各种手工作品。

小学生一入学,木工课就成为必修课。十来岁的小孩使用小木锯、小木刨甚至电动工具超灵活,制作各种牵线木偶、小木马、木笔筒等。

女孩子还会上手工缝纫课,学裁剪、缝制布娃娃、坐垫、书包和布球等。

瑞典年轻人独立生活比较早,一般18岁就不再依赖父母,这与注重从小培养动手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三、 把课堂搬到大自然,让孩子通过做试验掌握知识

在环保课上,老师不会干巴巴地用嘴说,而是亲自带孩子到森林里做小试验。比如把一些生活垃圾埋到土里,做好记号,过几周再带孩子们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孩子们会发现有些东西腐烂不见了,有些东西还在,这时老师会把观察结果引到环境保护的主题上,告诉孩子们哪些垃圾可降解,哪些不能,哪些东西会影响环境。

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回收,如何保护环境……

四、给孩子充分自由,但制定的规则必须严格执行

在幼儿园,老师不会喂孩子饭,而且吃饭时间是规定的,时间一结束,老师就会把东西收走。

所以,经常见到小点的孩子用手抓,再大点的孩子笨拙地用勺子。

孩子很享受自己吃饭,且没人逼迫的吃饭过程的,即便孩子们吃得满脸花花,老师也不会责怪。

至于饮料,都是直接从冰箱拿出来的冰牛奶,冰果汁,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跟孩子坐在一个桌上吃饭。

五、父母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做孩子的玩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在瑞典,做法却正好相反:人前不教子!

因为即便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种捷径和重要途径。

在瑞典的公众场合,很少有孩子会哭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瑞典的父母们能适宜地停下手边的事情,配合孩子游戏的心。

甚至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快乐的体验,父母们有时会“降低”自己的能力配合孩子,变成孩子真正的玩伴。

国内,家长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骂些“真没出息”、“真是笨蛋”、“不争气的东西”等等,在国内几乎是司空见惯。

瑞典人认为,这种教育方法,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因为它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孩子会产生终身性的“自卑症”。

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六、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打扰他

下雨天踩水坑,下雪天在户外疯跑,不睡午觉……大多数中国父母会马上制止。但瑞典的父母,尤其是父亲,绝对不会因为害怕孩子生病、肮脏或者小小的摔伤,而轻易限制孩子的自由。

在对游戏进行大概的危险评估后,多数父母会鼓励孩子去玩耍去尝试,这样的宽容给了孩子们“去做吧,一切有我在,你值得尝试全世界”的暗示。

七、鼓励和回应,是最好的互动

很少瑞典父母会对孩子的需要充耳不闻。

不管是在忙家务,还是在用餐时间,或者是在和朋友聊天,只要孩子有需要,他们都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及时给予孩子回应、鼓励和帮助。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鼓励和回应,意味着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往往有助于培养自信,建立安全依赖,同时,这也是在用自己与孩子的相处,让孩子慢慢地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