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大道知行在线讲堂《的文化精神》已设置回看模式,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回看讲堂内容,也请大家关注“大道知行抖音号”,收看往期讲座精彩片段,内容在持续更新中。在讲座第二部分,李教授讲到,《诗经》是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反映了当时进步的精神文明。

原标题:《诗经》的文化精神 | 大道知行讲堂42期

5月3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大道知行讲堂第42期在线讲座成功举办。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为广大学员讲解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李教授通过诗经的时代、礼乐文明的精神花朵、精神文明的进步结晶、丰富的内涵、文学的开山六部分,细解读了《诗经》中隐含的礼乐精神。

文化力量推动了《诗经》的集成

《诗经》产生于大约2500年前,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记录的是民间歌唱。李教授讲到,《诗经》的形成是有文化力量在起作用的,这与周人的文化观念有关——西周民本思想,也就是革命思想。芸芸众生,谁是我们的主人?上天。但是上天不能亲自管理这些生灵,怎么办?他要在民间寻找他的代理人,也就是当政者,叫“配命”,配上天的命来管理生民。管理得好你享有权力,管理得不好就派革命造反力量惩罚你。

“风”在甲骨文里,跟“凤”是一个意思,而“凤”是上天的使者。民间的歌唱可以成吹风,是因为它传达着某种神秘的含义。因此当政者看上天是否满意,要通过天意的承载者——民风来聆听,“风听胪言于市”,即采集民谣,反观政事。在这种文化力量的影响下,我们的先人才开始收集诗歌。

《诗经》是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

在讲座第二部分,李教授讲到,《诗经》是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反映了当时进步的精神文明。因为与周代不同的是,殷商的礼乐文明是阴森的,《庄子》中描写的桑林之舞很优美,但实际上桑林之舞在《左传》中出现的时候很吓人,如《左传·襄公十年》中宋国君主在楚丘款待晋侯晋道夫的故事。另外,殷商时期的盖房礼节中要用人命为房子祈福,这过程中的歌舞跟桑林之舞不会差很远,都是阴森恐怖的。

到西周时,鬼神观念逐渐淡化,这种周代文明的进步还体现在盖房筑屋方面,据《左传》记载,周人相信的观念是“六畜不相为用”,即不再用人的尸体为人祈福,摆脱了鬼魅缠身的精神状况,这在一首关于盖房子的诗《小雅·斯干》中有所体现。

李教授认为,西周人摆脱了这种状况,才能够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这包含了祝福的心愿,也是一种文化的善良。

《诗经》中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

在第三部分,李教授讲到,《诗经》出现的机缘是人群文化的交融。周人对待被征服的人群——殷商遗民,采取的是包容的态度,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吸收、文化融合,这在《诗经》里边有很多痕迹,如诗歌《周颂·有客》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另外,周代也重视婚姻关系的缔结,尊崇多样的婚恋风俗。李教授讲到,在周武王伐纣时,与殷商人民众力量悬殊,如果要是动武的话行不通,于是走柔和的路线,给殷商人生存的权利,如周贵族要结婚一定找当地土著居民的上层结婚。所以,《诗经》的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而是祝愿两口子琴瑟和谐的婚姻诗,主题是对家庭的关注,因为好家庭造就好的社会。

李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有个最大的特点——重人情味,《诗经》中即是如此。周人笼络殷商,就是靠讲情,鬼神、宗教、伟大的真理等都被《诗经》扫平了,化成情感,筑成了融合之道。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开山

最后,李教授为学员分享了“文学的开山”一题。《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也形成了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诗经》所创立的比兴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讲座最后,李教授总结到,文雅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好的东西,才能永久地把人群凝聚起来。所以不要小瞧《诗经》这些经典,它是一个人群的共同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共同的文化想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爱《诗经》。

本期大道知行在线讲堂《<诗经>的文化精神》已设置回看模式,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回看讲堂内容,也请大家关注“大道知行抖音号”,收看往期讲座精彩片段,内容在持续更新中。

http://mudu.tv/?c=activity&a=live&id=342516

“大道知行讲堂”系列讲座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组织举办,将持续举办100场,让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学以致用。下场讲座届时会在“大道知行”微信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并开放报名渠道,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