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一雨水相伴,出门请带雨具(一碗三代人30年接力的宁波馄饨)

奉化天气

近期的天气就像双十一的促销手段,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昨天白天还是阳光灿烂,到了夜里就是雨水滋扰。

今天白天随着雨带的东移,基本以多云到阴为主,偶见小雨飘飘,但是从夜里起随着切变系统的南压,我区将再次转雨,而且这轮降水要断断续续到明天夜里才能完全停止,所以周一上班可要记好带上雨具。

后天天况转好,可见阳光,需要洗晒的朋友可以抓紧机会。

温馨提示

1、早晚体感偏凉,注意保暖。

2、降雨过程偏多,白天有阳光时,要抓紧洗晒。

3、雨水频繁,雨歇期做好设施作物通风除湿

七天预报

旅游资讯 宁波这碗馄饨,90岁老人坐镇,三代人30年的接力

在奉化一条寻常弄堂里,一间小小的店铺每天可以卖出上千碗馄饨,而且已经开了30多年。

家族三代人都有包馄饨的好手艺,尽管经营面积不大,但人气极旺,不知温暖了多少食客的胃。

1

“状元坊馄饨”是顾客起的名

周日上午,我们找到了这家店。上午10点多,早餐生意已经结束,但仍有来店里吃馄饨的顾客。巧的是,我们遇到了这家店的第一代掌门———徐家外婆。

90岁高龄的徐家外婆坐在店里休息,看到有客人进来,她微笑致意。而正在店里打理生意的方狄是这家店的第三代掌门。

方狄说,他们的馄饨生意已做了30多年。最早的临时摊位是他的外公外婆一手打理的,当时家庭成员较多,初衷是为了补贴家用。

馄饨摊最早开于1981年,当时方狄的外公徐老先生已60岁开外。老外公年轻时在上海的外洋轮船上做过厨师,习得一手好厨艺。上世纪80年代初,徐老先生夫妇就在自家附近支起临时摊位,傍晚准时开卖,生意一直做到半夜。

生意忙时,子女都会来帮忙。慢慢地,徐家第二代也学会了做馄饨的技巧,来品尝的食客也渐渐增多,馄饨摊开始扬名。因为馄饨摊在奉化大桥西岸村状元坊路,很多食客慕名去状元坊吃馄饨,“状元坊馄饨”之名悄然传开。

实际上,老外公起的是“美味馄饨”,而走红的却是“状元坊馄饨”。方狄笑称,“状元坊馄饨”是误打误撞,是食客们给起的。

食客不断增加,而徐家外公外婆年岁渐增,徐家第二代、第三代都到店里帮忙,方狄的妈妈、舅舅、表姐妹等都学会了包馄饨的各道工序和配料。现在,家里的第二代、第三代都轮流到店里打理。

2

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口味

对于馄饨的味道,方狄的舅舅说,最重要的是皮子、馅料和调料。

馄饨的皮子特别薄,而且稍微添了点碱水,吃起来口感更好,略带碱水的香味,而且煮熟后馄饨皮子不会散开,形状更好。

前些年,皮子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店里的场地又有限,于是皮子就请别的作坊定点加工,但配料、工序都丝毫未变。

馄饨馅用的都是上好的新鲜猪肉,配料也很讲究,除了酱油、紫菜虾皮外,还放蛋丝,顾客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少许辣酱。

馄饨制作工艺简单,是否会被模仿?对此,方狄的舅舅很自信:“一碗馄饨说到底就是皮子、馅料和配料,不过我们从未担心会被模仿。”

采访当天,正在店里下馄饨的是第三代———徐老先生的孙女徐央儿。

她将一张四四方方的皮子放在左手,右手拿着一只筷子熟练地从摆在旁边的肉馅中剥下一撮放进皮子,快速一捏,一只馄饨就包好了。在第三代子女中,她在馄饨店里工作已有多年。

做好的生馄饨放在托盘里,客人来了,拿出十几只,放入烧得滚烫的水中。

看到馄饨一只只浮起便将其放入碗里,而碗里已事先放好了葱花、猪油、蛋丝和调味料。

3

一碗馄饨,承载了多少乡愁

方狄的舅舅说,这么多年来,馄饨的口味没变过,对“状元坊馄饨”,他们一家几代人和很多老顾客都很有感情。

一碗馄饨,卖了30多年,当年吃馄饨的少年,如今都已经成了家有儿女的爸妈。

 “这么多年来,店的地址基本未变,而很多食客也是熟面孔,感觉就是自己家里一样。30多年来,馄饨的口味一如既往,给食客留下了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和家乡记忆,有些小时候生活在大桥的奉化人,成年后住到宁波市区,还常常回来品尝,有些食客专程打包生馄饨,一次性购买上百元甚至几百元,然后带回去送亲友。”

来源:宁波旅游微信公众号

查询“最新天气”,请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