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2018年11月12日,CISD第五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中国专家主题讲座在北京东苑戏楼举行,陈蔚、韩生、李锐丁、邢辛、严文龙、游暐之(嘉宾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字母排序)六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工作领域,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独到的见解,为在场听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总编赵妍担任讲座主持

斯特法诺·波达谈参加本次大师论坛的感受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做总结发言

游暐之

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歌剧》杂志主编,艺术评论家,剧作家。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年鉴歌剧、音乐剧卷审稿专家,《上海艺术评论》外审专家。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的研究、评论、宣传、创作。在相关报刊媒体发表数百万字艺术评论、人物专访、综述等。应邀为国内各艺术院团创作的数十部原创歌剧、音乐剧、舞剧、声乐作品等做评审专家。

歌剧需要怎样的舞台呈现

作为歌剧从业者,无论我处在哪一个位置,这都是我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做一部歌剧并不容易,当一部歌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就好比我们精心做的一桌美食,最佳的结果是达到色香味俱佳,可以让人们“吃”的津津有味,回味无穷;但是这种最佳结果常常只是一种理想或目标状态,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歌剧呈现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于是难免就会引来各种批评或诟病。当然,艺术总不会是完美的,好戏需要磨,但是磨的方法很重要。

对于原创歌剧作品而言,舞台呈现包含方方面面,从文本、音乐、演唱、演奏、舞美、灯光、舞台调度;对于经典歌剧新制作来说,除了文本和音乐不用再费心思全新创作,其他步骤同样一个不能少。所谓艺术集大成者,我想没有哪门艺术会比歌剧的呈现更全面、更复杂、更有难度同时也更会让人产生无限的创作冲动和遐想。

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但是这句话是有前提的,所谓的艺术相通,更多的是指在一个大的审美范畴之下的相通。具体到某一个艺术门类,各种艺术又是不同的,充满个性的。这就好比美食,不同地域会有各种不同的美食,但是每一种美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充满个性的味道。歌剧相较于其他舞台艺术,有自身非常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气质,所以歌剧的舞台呈现,就需要将这种特征和气质尽最大可能鲜明地展现出来。

首先,歌剧的呈现需要将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充分表达。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歌剧的舞台呈现应当有利于音乐的准确表达。这种表达的精准,是需要导演来把握的。在二度创作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导演歌剧艺术理念的体现。所以我认为,歌剧导演必须是对于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有充分的研究和思考,在歌剧导演的意识当中,音乐的戏剧和戏剧的音乐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抓住这个核心要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完整的歌剧呈现就有了根基。

2018年7月9日,我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来自德国巴洛克室内乐团带来的半舞台版《费加罗的婚礼》,这台我原本打算当做音乐会来听的歌剧,现场的体验却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台半舞台版制作我称其为“素颜”,尽管是“素颜”,但是它给予观众的不仅是听觉上的满足,更有演员们精彩表演带来的视觉上的愉悦,这样一种丰富的愉悦裹挟了浓郁的德国风情,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我之所以称此版制作为“素颜”,是因为演出的舞台完全是按照音乐会而陈设。上海大剧院大剧场的舞台三面围罩,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小门,供演员上下场,台上从前至后依次为指挥台、乐队、合唱的位置,所谓的半舞台,全部道具也不过就是在指挥台右侧前部的一张桌子和两三把椅子,很有中国戏曲一桌二椅的味道。桌椅是那种极其普通、简易、轻便、类似会议或办公用的现代家具。演员的着装方面均为现代的西装、休闲服、裙装等,只不过其中一部分人,比如伯爵、伯爵夫人、马赛琳娜等的风格更接近上世纪欧洲三、四十年代的样式,而像凯鲁比诺这样的角色,则是衬衫、T恤、棒球帽、休闲裤、耐克球鞋,完全又是当代年轻人的装扮。服装上细微的区别,也从某个角度揭示了本剧要表达的核心主旨,即“新终将取代旧,人类社会不断革命才会有进步”。

从这部歌剧的舞台呈现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歌剧艺术以及作品本身的熟稔和表达自信。他非常清楚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本身、演员、乐队、指挥的潜能。这部剧没有使用舞美灯光多媒体,没有桌椅之外的特殊道具,演员的活动空间大部分是在舞台最前区的一隅,偶尔可以在合唱位置、或者台下进行个别场景的戏剧串联,整个制作就是由纯粹的音乐、歌唱、表演三部分组成。同时,指挥和演奏员也都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因为演员们常常会穿插于乐队甚至指挥台上进行表演,那一刻,无论是指挥还是演奏员都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给予演员默契的配合,赢得观众的会心一笑。

本制作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偌大的剧场中实现了沙龙“近距离”的效果。虽然这部《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喜歌剧,似乎天然具有与观众的“亲密性”,但是,这一版本却将这种亲密性进行了更深入的延展,由此也让现场的互动性非常强,这种互动并非是依靠作品之外的噱头强加于观众,让观众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对作品全方位的深层演绎,牢牢地吸引观众,让互动成为观众主动的接纳。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歌剧是唱的艺术,很多人会认为唱得好是最主要的,形象和表演在其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显然已经落伍了,如今的歌剧舞台,俊男靓女越来越多,演员不仅要有唱功,更要有颜值和演技,因为对于走进剧场的观众而言,听与看同等重要!而这版费加罗在这方面就非常出色,剧中的几位角色演员不仅形象上佳,并且具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他们在舞台上“唱念做舞”无一不能,正是他们活灵活现的歌唱和表演,才为“素颜”的舞台营造出了活色生香的缤纷色彩,让观众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演出当中,不会有困倦和乏味而始终保持观剧的亢奋。

我看过无数版本的《费加罗的婚礼》,这版是最简单的但也是内容最完整的,虽然是素颜,却真正做到了原汁原味的艺术体现。

这个例子说明,音乐的戏剧性、戏剧的音乐性对于一部歌剧来说有多么重要。当然,虽然这一版本在对于原作的艺术诠释上确实非常令人称道,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歌剧都要素颜。大多数的歌剧呈现,是离不开舞美灯光服化道具的。

第二点,好的歌剧呈现,其舞台美术灯光多媒体,包括服化道具,应该是音乐的、戏剧的、有效的,是与作品充分相融的。

歌剧的舞台美术是有其独特性的,因为它不仅要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体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舞美装置,让演员的演唱能够清晰地传递到观众席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歌剧这种艺术在音乐性上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舞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需要传递声音,在设计方案时,舞台上必然会有三面是需要围拢住的,但是这种围拢采用何种材质、形状、方式都是需要导演和设计师充分沟通和考量的,尤其是现在的舞美设计越来越多地走现代简约风,在保持艺术风格的同时,歌剧舞美对于声场的特殊性要求也应该充分考虑进去。毕竟,绝大多数的歌剧演出是不采用扩音设备的。

我记得有位设计师朋友跟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他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曾经也是一个舞美设计师,但是后来不做了,改行去做专业的画家,原因是他不能容忍导演更改他的舞美设计方案,而只有做一个自由的画家,才能彰显自己的艺术个性。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综合性的体现是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作为编剧,我的剧本写出来,需要与作曲家沟通,需要与导演团队沟通,有时候甚至需要与演员沟通,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主创团队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拿出定稿,而这个定稿也是随时会根据作曲、导演的艺术要求进行调整。所以,做歌剧一定要有协作精神,个性可以在充分关照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但是绝不能跳出共同体独自“舞蹈”!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看上去不错的歌剧舞台呈现,一定是有一个和谐的团队共同创作出来的。舞美方面,不仅要具有音乐性,同时它也是戏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每一次转景换景,它的每一台阶梯,每一个小的道具,每一束灯光打过来,都与戏剧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都是对音乐和戏剧的体现、补充、完善,是与作品完美融合的,而不应该是没有道理的、没有实际效果和作用的独立存在。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剧中的舞美和多媒体设计,充斥着对作品非常表面的图解化、概念化解读,看上去仿佛小学生做的看图说话,这种设计对于戏剧的推进和阐释毫无作用,基本属于无效的。

第三点,好的歌剧舞台呈现是能够让观众置身其中,同时,对于观众的审美趣味具有引领的作用。

我每年看无数的歌剧演出,看戏的时候我会非常注意观察观众的反应,我发现,有的制作确实能深深吸引观众,让观众情不自禁欲罢不能。但是也有的制作,观众自始至终都像局外人一样冷眼旁观,任凭台上欢天喜地、悲痛欲绝,他们也不为所动。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台上哭的稀里哗啦,台下却私语窃笑。这种情形我想在座的各位也会遇到。我常常想,舞台到底是什么?我们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舞台上的戏只有让看戏的人产生共鸣,让他在戏中看到自己或者感受到与自己相近的情感,才会真正引起观者的兴趣。

所以,歌剧的舞台呈现,必须是要让观众主动接近然后逐渐融入,而不是把创作者的艺术观念、作品理念、艺术趣味完全彻底、毫无保留地强加给观众,甚至很多作品,生怕观众不能够理解,于是会把很多可以留白之处填的满满的,不仅如此,作品中还要讲很多道理,让观众感觉看的不是艺术作品,而是教科书。其实,能够走进剧场看歌剧的观众,都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的人,他们会用自己的认知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进行理解和领会,一味地灌输,会让观众失去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所以,好的歌剧舞台呈现,必定是灌输的东西尽量少,让观众体会和回味的尽量多,要想方设法把观众拉进戏里,主动接受,主动感悟。

十年前,我在德国慕尼黑歌剧院看过一版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里迪西》,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情景,当奥菲欧抵不过妻子的哀求终于回过头看了一眼时,尤里迪西再次倒地而亡,奥菲欧悲痛地唱起《我失去了尤里迪西》,此时,舞台背景是大片的近乎透明的纯净的蔚蓝色,仿佛天堂,奥菲欧的身影如同剪影一般,在蔚蓝色中缓缓移动……伴着忧伤而优美的音乐,我真的深深沉浸在那种氛围中难以自拔。当时,那种舞美设计在国内还极少见或者还没有,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回来后逢人便说,原来歌剧除了可以把金碧辉煌的宫殿搬上舞台,也可以有如此简约空灵的表达。

那次的《奥菲欧》对于我这个中国观众来说,实现了两个作用,第一,它吸引我走进了戏里,对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第二,它将我的审美趣味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歌剧艺术呈现,至少肩负三重使命,一是对于作品的精准诠释;二是对于观众的无限吸引;三是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这三点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尤其是当观众的审美趣味不断提升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歌剧舞台呈现的水准也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摄影:刘钰莹 闫妍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