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文赣榆】连载三:赣榆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那些事儿

在昨天的推送里

红榆伞给大家讲述了

黄帝斩蚩尤等在赣榆发生的历史传说

大家纷纷在朋友圈感叹

我大赣榆文明悠久啊

时光流逝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

在赣榆大地上

又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呢

◎ 歌曰

商纣无道人方罢,莒国祝其共周天。

战国无定强者都,齐鲁曾盟夹谷山。

万松岩上端木台,止吴霸越亦枉然。

◎ 史诠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也是原始社会的史前文明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文明社会的分水岭,而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末期,此时出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萌芽。

夏时,赣榆地区没有明确的区划,据记载夏时赣榆应属徐州,当时称徐夷或者淮夷。当时的徐夷属九夷之一,所谓九夷不是确指,而是泛指。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在古代,九不是实指正好九个,而是“数量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东夷族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其中,最主要的部落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等。

到了商代,赣榆属人方,即夷方,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和安徽一带。帝乙、帝辛时多次发动对夷方的战争,虽然以商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连年的对夷方的战争致使商国国力大损。

从帝乙至帝辛商王朝一直致力于讨伐东夷一族

至帝辛时,商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所谓“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原对东夷的战争也导致了中原文明在东夷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在商周时代赣榆文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些文明的进步可以从已经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得到印证。这些遗址主要有:

茅墩圈商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班庄乡前集村,为一面积为1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约3米的三角形台地。遗物有商周鬲足、附加堆纹陶片、绳纹陶片、烧结红土、灰陶罐和铜剑镞、铜剑等。

茅子庵西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班庄乡三清阁村西北,为一台地,高出地面3—4米,面积6400平方米,南临青抗公路,东有三清河流过。遗址上原有三溥阁(现失存),地表遗物有西周、春秋时期的陶鬲足、绳纹陶罐、黑陶和豆等残片,附近曾出土铜剑、戈等,从河岸断层还可看出尚有文化层被掩埋在沙土下。

大辛庄西周文化遗址。遗址有两处:一处位于柘汪镇大辛庄村西南,一处在大辛庄村北。曾出土商周鬲足、豆柄、绳纹陶片和汉代筒瓦及绳纹陶残片等,有陶井数眼。

黑林河西村西周文化遗址。位于黑林镇河西村西北,为一椭圆形土墩,面积约3500平方米,高出地表4米。出土遗物有西周灰砂绳鬲足、规腰罐片及兽骨、鹿角、蚌壳、人头盖骨亚化石等。

赣马刘庄周代文化遗址。位于赣马镇刘庄村西,现为一突出地表约30厘米的耕地。曾出土周代绳纹鬲足、罐片等。

青铜器是商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具,东夷人从岳石文化后期即进入了铜器时代,至商周而达鼎盛。青铜剑和戈及青铜箭镞的发现,说明当时的赣榆人不仅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而且这里经常发生战争,从而佐证了商夷大战和徐偃王反周战争的存在及规模。

青铜剑

随着商纣的灭亡,人方之战后的赣榆境归周。周天子行分封制,境内置莒国与祝其二国。西周时黄帝之后封于祝,即祝其国,国都位于今赣榆班庄古城村。疆域包括今赣榆一部、东海一部、海州一部。莒国,子爵,《通志·氏族略》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莒国的历史上包括今山东莒县、高密、赣榆等地。莒国曾都于计斤和莒,这两个地方应该都不在赣榆境。今赣榆塔山境内的莒城村为莒国后期的陪都,盖因春秋后期周天子下130个封国开始相互兼并,至各国政局和疆域不稳,迁都已经是那个时候诸侯国的常态化事件。还有一种说法是今塔山莒城村是莒国初始都城,以及计斤城也在原土城今塔山镇,此为一家之言而已。

西周初期,在东夷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周事件,徐偃王率领九夷之族讨伐周天子,这次华夷之争将赣榆也带入了战争的泥潭。战争的原因有种族间的歧视,也有对周朝少数民族政策的不满。战争的结果,以周天子的让步而告终,但是华夷之间的矛盾并未终止。

到了东周时期,列国征战,兼并行为不断。祝其国和莒国先后为强国吞并。公元前431年莒为楚国所灭,春秋末期祝其为鲁国所灭。鲁国灭祝其后,在原封地设祝其大夫,其用意是昭告天下,祝其是其封国,而非周天子的封国,其欲代周的野心或对天子的藐视傲慢等昭然若揭。其后的赣榆逐渐陷于诸侯争霸的漩涡,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春秋纪鄣城遗址:在柘汪东海中,为东周至南北朝城池,后沦为海底,清乾隆初年潮退时可见西门。

◎ 事件与掌故

商夷之战

商朝晚期,国势日衰,东方夷人各部趋于强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不断侵袭商统治地区,尤以活动于今山东及江苏北部(含今日赣榆)一带的尸方及江、淮之间的淮夷为甚,严重威胁商朝后方。

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纣王)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帝乙九年(前1093)二月,商王得知夷方欲大举攻商,乃率军出征夷方,因中途遭盂方⑦军截击而回师。帝乙十年二月,商王率大军击败盂方,于九月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与攸合兵进攻,大败夷方军。至次年五月返回商都附近,前后费时达260天。帝乙十五年,商王再次率诸侯远征夷方,到达雇(即顾,今山东鄄城东北)、齐(今山东淄博东北)等地,至次年三月胜利班师。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欲移兵攻周,在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大规模聚集、检阅军队。东夷又乘机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全力经营东南,连年对东夷用兵。

殷商极盛时期,殷高宗武丁的疆域图

相传商军曾组织象队参战,经多次激烈战斗,终将东夷平定,俘虏了众多夷人,以补充奴隶和兵员。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使商朝国力大损,加速了商的灭亡,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之说。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随着战争传播于东方,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着积极作用。

黄帝后裔封于祝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人灭了商纣,周武王为追思先前圣王的功绩,于是封神农的后代在焦,帝尧的后代在蓟,帝舜的后代在陈,大禹的后代在杞,黄帝的后裔在祝。这些先圣的后人在封地建立了邦国。

周武王把过去的圣王后代重新扶植起来,建立一些规模不大的国家,其真正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褒扬其祖先,而是因为周族人原来地处西陲,现在要统治广大的新疆土,就必须设立许多属国拱卫王室。当时的徐淮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夷人部落,他们经常与周天子对抗。武王考虑到九夷地区过去就是黄帝及其儿子少昊玄嚣所统治的地盘,于是封了黄帝的后人到祝建立祝其国,一是采用以夷治夷的策略,体现天下归心的仁义。二是收买黄帝的后人在夷人部落中安插一个据点和奸细以抵制夷人反周。但是结果并不如周天子所愿,在后来发生的徐偃王反周的大战中,祝其作为夷方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对周的战争。

徐偃王反周

西周初年,赣榆地区属于东夷,其境内和周边地区居住着众多的东夷部落。早在武庚叛周的时候,他们就加入了反周的阵营。尽管武王分封天下,对夷人采用了许多的安抚加防备的政策,但是华夷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消弭。虽然武庚之乱在三年内被周公镇压下去了,但夷人仍然不服气。到周穆王时,徐夷国君自恃强大,篡号自称“偃王”。

徐偃王率领东夷各部落攻打宗周,因为夷人尚武,战斗力强大,徐偃王所率九夷部落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周穆王害怕了,于是划出东方的诸侯小国,任命徐偃王做东夷诸国的首领。徐偃王见好就收,自此控制了今山东金乡以东、江苏泰州以北的广大地区,广施仁政,使得36个小国向他进贡。后来,中兴的周宣王屡次讨伐徐夷、淮夷,但徐偃王的子孙依然称王,与周天子对立。

孔子问官于郯

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子到鲁国去朝见鲁昭公。他们在一起宴饮的时候,昭公就向郯子询问起少昊以鸟名官的缘故。郯子便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及啥鸟官掌握啥事务一五一十作了详细的回答。郯子有关官制的渊博知识深深打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时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孔子对郯子钦佩无比,并带着他的徒弟来到郯子所在国家的首都,亲自向郯子请教。郯子见圣人来访,询问鸟官的掌故,就对孔子说:这事我太知道了,因为少昊是我的祖先。随后郯子一五一十把他所掌握的鸟官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孔子。

孔望山上雕塑

听了郯子的一席话,孔子也不禁感慨道:在边远的地方还是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学习的。此后孔子逢人便炫耀他在郯国跟郯子学到的鸟国鸟官制度。今赣榆局部地区当时属于郯,少昊在远古时代就是赣榆的地方父母官,赣榆属于少昊鸟国的属地,故孔子去郯国取经的事跟赣榆是有密切联系的一个事件。后来当孔子在郯国学习完独具特色的官制后,曾带着其徒弟登上孔望山观海听涛,孔望山因此而得名。

齐鲁会盟于夹谷

春秋时期,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宗主”的权威,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长期的兼并争霸战争。在今天的山东和苏北,当时有两个毗邻的大国——齐国和鲁国,他们时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结果往往鲁国吃亏居多,齐国常常赚便宜。尽管齐国获得了一些蝇头小利,但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痛定思痛,齐鲁二国国君都有罢兵媾和之意。到了公元前500年夏天,鲁公和齐侯就在今赣榆的夹谷山相会,具体商谈媾和事宜。

孔子作为鲁定公的相礼也出席了这次谈判。孔子以鲁国司寇身份参加。当时齐国人认为孔子是个多礼而少勇的书呆子,原想在盟坛上战胜孔子,并企图用莱人劫持鲁君。孔子识破了齐人的阴谋。当莱人武装整齐吆喝着上来时,孔子机警地让定公先退下,自己挺身迎上,向齐君严肃地说:“两君和好,而让俘虏们用武器来捣乱,这不像是齐君对待诸侯的态度吧!”又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几句话义正词严,使齐景公无可奈何地斥退莱兵,决定盟好。在写盟书时,齐人要写上“齐军出境,鲁国必须出三百乘兵车随从”。孔子立即叫人加上一句:“齐国如不归还我们汶阳的一片土地,鲁国决不干这样的差事”。于是,齐国只好允诺归还以前霸占的鲁国郓、龟阴(今山东泰安之东)等地。这次两国会盟,由于孔子的作用,鲁国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孔子在鲁国做到宰相,齐景公认为孔子到鲁国做宰相这件事是齐国的忧患,加上齐鲁会盟期间孔子屡次识破了齐国的诡计,让齐国很没面子,决心修理一下孔子,让他在诸侯国中臭名昭著,无人敢用。于是某日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你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刚愎自用从而来到齐国。假若孔子真的来了,国君你也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

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原本以为齐景公虚位以待,会隆重接待他,并委以高官,没成想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连顿肉都吃不上,甚感屈辱。

孔子助鲁定公在赣榆夹谷会齐侯当是其人生的巅峰之作,此后孔子的地位因其跳槽未果而一落千丈,直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思想才得到后世的推崇。

不看不知道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历史渊源

图文编辑:佳祺

素材来源:人文赣榆九卷本

图片均来自网络

— END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