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老人与海》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

1.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圣地亚哥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这个老人已经老了,可他并不服老。老人独自生活着,只有一个小男孩经与他保持一种默契于心的友谊,给他的晚年带来一点安慰,像他自己的孩子那样。终于,第85天,老人遇到了一条重达1500多磅的马林鱼。接着是一场接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后,他带回岸上的只是大鱼的尸骨,而他也似乎耗尽了生命中最后的力气。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海明威借老人之口,说出了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在海明威铺陈起来的许多细节当中,也许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定胜天”的故事。

2.鱼,手,以及睡梦中的小狮子

这部小说中有几个反复出现的字眼,其中一个是“鱼”,另一个是“手”。“鱼”,首先指的是上了钩的这条马林鱼。不仅是“鱼”,而且是“大鱼”,对于老人来说,它还是“我的大鱼”。“鱼”既是他的猎物,也是他的宿命;同时,“大鱼”也是一个让他证明自己尚未失败的机会,他必须去制服它。上了钩的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钓索拉着大鱼,但海明威反复去写的却是老人拉着钓索的“手”。“手”和老人的肩膀、腿脚以及头脑一样,都是身体的一部分,暗示着人的肉身的有限。“鱼”是“手”想要打败的东西,可这条鱼却和这片海洋一样,“庞大”“美丽”“沉着”“崇高”——而这些美丽的字眼,也可以用在坚毅勇敢的老人身上。这条鱼是值得敬畏的,老人爱它,尊敬它,尽管他绝不能被这条鱼打败。人的意志与自然的意志,同样都值得敬畏。老人终于制伏了大鱼,将它绑在船边。但不曾想,一群鲨鱼像幽灵一样聚拢了过来,并疯狂地撕咬那条肥美的马林鱼。此时,老人和鱼的同盟关系更加明显了,鱼成了老人的“兄弟”。

面对共同的“敌人”,这条鱼就像老人自己了。他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带着破碎的鱼尾骨回到岸边,那些骨头是残骸,可仍然是英雄的残骸。看热闹的人看到了,无不惊叹: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骨头。故事的结局同样耐人寻味:虚弱的老人躺在窝棚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沙滩上的小狮子。老人似乎将要死去,可“小狮子”的形象,又将我们拉回到生命的开端。

3.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老人与海》出版以来,读者对这个故事的寓意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可惜,这些赋予小说各种“意义”的解读,海明威本人并不买账。尽管《老人与海》读起来像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海明威却声称他的小说就是一个“故事”罢了。有意思的是,海明威极简的叙述方式,偏偏最适合读者从中看到多重意义。当过多年记者的海明威,用锤炼过的冷峻笔调,让自己的语言杜绝了抒情、议论与冗余描写,最大程度上删去了形容词、副词与枝枝蔓蔓的句子,变得极其“骨感”。这符合他发明的“冰山原理”,也就是简单而直接地讲故事,不做任何说明,不添油加醋,如同“少即是多”的道理。冰山原理有趣就有趣在,我们虽然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一角,但却能感受到水下那庞大的山体。在整个故事中,老人都展现出惊人的坚毅和果敢,但在老人的内心深处,却是分外孤独。当然,按照一贯的“冰山原理”,海明威并没有直接描写他的孤独。老人令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孤独,并没有太多忧郁和悲伤的气息,反倒很有一点伟大与崇高的感觉。在现代小说当中,“孤独”是被反复写到的东西,可不同于都市人互相疏离的孤独,老人在海上的孤独几乎是热情的,混合着战斗的意志,以及对自然由衷的尊敬与热爱,尽管这一切,都隐藏在海明威不带丝毫感情的语言背后。

4.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什么也没有

“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一直到故事的最后,老人都觉得自己失败了——尽管他有过最初的胜利。他所埋怨的,是自己“出海太远”。现在,战斗已经结束,老人向往的只是家中那张舒服的床,能够让他好好地休息。“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什么也没有。”此时的老人,已不再在乎失败的结果。他遵循意志的力量,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全部,因此连失败也是轻松而快乐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的这句话有种永不服输的意味,可同时它也在说,如果一个人能付出全部,超越自我的限制与薄弱的意志,那么最后的失败也就不成为失败,它将是光荣的、自足的。在故事的结尾,“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也许这是一个人能够拥有的最好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