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战国时期并不只有秦国一个强国,战国七雄中还有几个国家也有不弱于秦的实力,他们输就输在强盛不持久。

战国七雄中的势力排列,秦国,赵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具有讽剌意义的是,势力最看好的赵国最先亡国,燕国最弱却最后亡国。

春秋以前不说,自战国开始,秦国一路爬升,开疆拓土,向北向西向南方扩张,屡战屡胜,崤山以东的六国,不是讲和割地,就是战败称臣。秦国的蚕食,让六国日益萎缩,一提秦兵心头惊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赵国胡服骑射,灭中山,李牧打残匈奴后,国力猛增。若不是赵孝成王贪那点上党之地而使国家四十五万雄兵殁于长平之战。秦国的一统恐怕会迟滞得多。赵国人才济济,文武俱佳。坏就坏在赵王之类不会使用。这个国家有个好当家,可以成为次于秦国的一统中国的国家。楚国,地大物博,拥兵百万,国力雄厚,但王室纷乱,一个楚怀王就够说明问题了。楚国是大,但上层腐败,一盘散沙。齐国,守户之犬。一个乐毅用点兵力,就打得齐王到处跑。与秦国勾勾搭搭,坐视自己的劲敌吞食邻居。齐国的国力远比赵国,魏国,韩国强,一个远离秦兵,二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是,齐国困守一域,认识不清。不敢打。至于魏国,韩国,燕国就不说了。

赵国本有机会与秦国争大的,但长平之战后,国力骤减,加上上层一错再错,就沒资格了,出局了;楚国上层一盘散沙,聚合力差,一打就跑,比赵国还差劲,出局是必然的了,齐国的历代王与秦国的外交政策呼应,不识大体,只求自保,这样的国家再多财富也是替別人存的,不是用来干大事的,依然只有出局的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