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测预报结果,预计直至11月15日早晨,京津冀中南部有中至重度霾。目前北京市、天津市已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测预报结果,预计直至11月15日早晨,京津冀中南部有中至重度霾。华北中南部、汾渭平原、黄淮北部等地大气扩散条件较差。专家表示,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机动车和工业排放的NOx快速转化成硝酸盐仍是推高PM2.5浓度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自CNSPHOTO

11月14日早上,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出现大雾天气,北京东南部、河北中南部部分地区出现强浓雾或特强浓雾。其中北京、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50米的特强浓雾。中央气象台在14日06时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成因分析

首先是气象原因,自11月12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转差,污染物逐步积累。而在11月12日夜间,北京市受大气中层逆温以及近地面高湿的叠加影响,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的快速转化和吸湿增长,推高了PM2.5浓度。

其次是污染排放问题,目前,工业和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各类施工量大面广,扬尘控制仍不到位,同时,北方地区已进入初冬时节,天气渐冷,城市建成区陆续启动冬季采暖,农村地区也开始自采暖,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入年度最高季节。

应急预警

据了解,目前北京、天津已启动应急措施。

针对13日至15日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省(市)人民政府发函,建议各地根据当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及时启动相应级别重污染天气预警,提前采取减排措施,有效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截止13日8时,上述省市中共25个城市发布预警,其中北京市于13日8时、天津市于13日12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经初步测算,针对此次重污染过程采取的应急减排措施,对一次颗粒物、SO2、NOx、VOCs等污染物的全社会减排比例在10%-15%左右。

有所好转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级监测中心的最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11月16至18日,受冷空气持续影响,扩散条件有利,区域大部分地区以优良为主,个别地区可能出现轻度污染。值得注意的是,预计北京市11月15日中午前后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全天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16至18日以优良为主。

防范雾霾基本常识 1 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雾霾来袭,敏感人群要减少或禁止户外活动,尤其对于已经患有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人士,要更密切地关注空气质量,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和出行计划。同时,即使是身居室内,因为人体代谢等因素也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浊, 24小时门窗紧闭也不卫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适当通风。 2 必要时,外出戴口罩

雾霾重的时候,带口罩是必要的,但如何选择因人而异。N95等口罩,阻止小颗粒效果不错,但对通气功能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心肺疾病病人通气功能本身就不好,对氧气供应要求高,这种口罩并不适宜久戴。 3 正确使用空气净化器

雾霾天即便门窗全闭,若不采取净化手段,室内PM2.5的浓度至少有室外的1/3,因此,正确使用空气净化器很有必要。注意保持净化器周边环境的整洁干净,净化器开启时间不要短于半小时,尽量摆在离人近的地方。 4 清洁工作必不可少

因为颗粒物吸附在皮肤上,不仅会造成皮肤老化,也会通过皮肤吸收。因此,及时清洁是非常必要的,在洗脸洗手的同时,清理鼻腔和口腔等都会有一定效果。 5 饮食应清淡

饮食方面,可多吃润肺食物,如:木耳、银耳、莲子、百合等,冬季食用这些食物,具有清肺、润肺和养肺的效果。另排毒食品,可多吃萝卜,生吃或拌成凉菜都可以。饮品类,可选择罗汉果茶,罗汉果茶有防治咽部瘙痒、润肺的良好功效。

作者丨杨明丽

编辑丨杨明丽

综合自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网

中国商报微信公众号,在这里读懂商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