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北大毕业生弃铁饭碗从事市场营销,成功创办自己的公司

黄小川, 1992年从北大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地质科学院。四个月后,他选择了下海。

一个研究深奥科学的人放弃铁饭碗,抛掉自己的专业知识,投入社会,能做什么?黄小川作了一个决定,要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黄小川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优视隐形眼镜公司做市场营销。在优视工作的几年间,最大的收获是让他了解了产品推广和市场销售是怎么回事。

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与自己专业八竿子也打不到的行当却成了他发家的基础。黄小川渐渐感觉到了这个行业的魅力,市场推广、营销策划等新课题开始让他入迷。

离开优可视,他来到一家公关公司,这让他对市场营销、策划的研究更为深入,并开始和各种传播媒体、传播方式进行全面接触。

经过几年积蓄,黄小川有了创业的冲动,并且越来越迫切。但他没有“拍脑袋”行事,开始分析市场,寻找机会。

1996年,黄小川拿出自己仅有的3万元钱,又借来4万元钱,创建了迪思公关公司。

起步时,公司只有三个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如何发展?黄小川和他的迪思愣是从别人不愿意接的小项目开始,从其他公司认为的“杂事”做起。

谈到这一单,黄小感慨万千,当时苦于没有项目,黄小川找到了思科。起初,对方并不信任黄小川和他的迪思,将信将疑地把一份英语资料发给黄小川作为考核测试,而迪思出色地完成这个项目。

正是凭着这份翻译稿,迪思赢得了思科这个国际化大公司的认可。思科的肯定给了黄小川莫大的信心,他决定继续自己的创业梦想。

黄小川认为,无论单子大小,只要得到对方的认可,都是对公司专业能力的一种肯定。黄小川的这种专业精神促成了迪思和思科长期合作,从零散项目到全面服务,双方合作越来越密切。

黄小川意识到将公司的发展仅仅维系于一个行业,风险很大,他下定决心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迪思开始转型,业务范围从IT业向房地产、汽车、金融、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和领域拓展。业务向外延伸的同时,迪思服务的核心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市场执行角色向咨询顾问角色转变。

危机之后回看危机,黄小川认为危机是激励迪思发展的重要因素。黄小川表示:“迪思从成立到现在,出现曲折是自然的,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迪思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危机的打磨。”

如今的黄小川不再只关注迪思的一己得失,他开始考虑如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于外资的进入,他认为并不会对本土公关公司产生强烈冲击,他相信,未来公司前景广阔。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赚钱的7000种生意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