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镇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竹园镇位于富源县城西南面,距县城47公里,国土面积164.0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居)委会87个自然村94个村民小组,全镇共13876户55099人,少数民族人口数8082人。地形呈“三道梁子,二条槽子”,属典型的小区气候。境内水源、气候、土地条件优越,水电路网畅通,基础设施较好。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魔芋、辣椒、蔬菜、中草药等。有煤、铁、铅、锌、铜等自然资源,其中,煤炭储量2.04亿吨,是全县重点产煤镇。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7户3827人,其中2014年至2017年脱贫367户1687人,未脱贫540户2140人,2018年计划脱贫419户1720人。在富源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竹园镇党委、政府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标准,压实责任,多措并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创新机制,强势推进。一是强化管理抓脱贫。竹园镇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出台了《竹园镇村(社区)干部抓脱贫攻坚工作10条规定》、《竹园镇脱贫攻坚“百日会战”行动方案》、《关于对各村(居)委会脱贫攻坚工作实行按月考核的通知》、《竹园镇脱贫攻坚干部“包村组、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竹园镇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大转变 责任强落实 工作强推进”冲刺行动实施方案》、《竹园镇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的通知》等文件,创新建立“一周一例会、一周一清单、一月一方案、一月一考核、一月一推进、一村一U盘、一村一公示栏、一村五条标语”的“八个一”工作机制,强力推动各级干部下沉到一线抓实脱贫攻坚工作。二是明确对象抓脱贫。严格动态管理,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建档立卡数据信息调整和补录工作的通知》相关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全面完成建档立卡数据信息调整和补录工作,并及时完成信息录入工作。排查出独居老人户363户49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户22人,非建档立卡346户472人)。强化数据衔接,实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与行业扶贫单位数据有效衔接、实现闭合。规范整理村、户档案资料管理。三是对标对表抓脱贫。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通过扩大就业支撑脱贫和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实施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生态补偿、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措施,因人帮扶,综合施策,使贫困户收入稳步增收, 吃穿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教育有保障,做好控辍保学,全镇小学无辍学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中学毛入学率为101%、巩固率为97.8%,建档立卡户学生全数到校就读。加快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时配备设施设备,全面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小学无大班额情况,初中无超大班额情况。医疗有保障,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要求,全镇建档立卡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计划生育特殊人群签约率达100%,全镇常住人员签约率达4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率在60%以上。做到建档立卡户住院治疗无起付线,无住院押金、先诊疗后付费(或延期付费)、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90%。7个乡村医生全部招录完成。建档立卡贫困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正有序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群众健康有效保障。住房有保障,紧盯全镇C、D级危房,组织14支施工队伍对全镇“四类”、“非四类”对象危房进行改造,统一施工标准、统一施工程序、统一验收结算、统一资金管理,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3户,其中四类对象860户,非四类对象143户。

创新方式,高位推进。建立“三联三争”工作机制,助推“三化”提升,即建立“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基层支部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农民群众争积分”工作机制,提升产业组织化、就业组织化、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水平。一是构建扶贫综合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稳定发展传统农业,依托“两万三千”产业扶贫工程,发展万亩辣椒种植、万亩魔芋种植、千头肉牛养殖、千亩烤烟种植、千亩连片蔬菜种植,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建立起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心、村级组织和贫困户广泛参与的扶贫综合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依托源瑞养殖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1000余头,通过青储饲料、有机肥、废料回收、肉牛养殖、务工就业、保底分红等渠道,带动300余户贫困户脱贫,促进1000余户群众增收。依托新则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蔬菜种植,促进368户农户增收,对111户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种养殖产业的产业空白户进行产业托管,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依托竹园镇川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辣椒种植1万亩,带动贫困户357户种植1060亩,保障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依托竹园镇农特产品研究会,发展魔芋种植19000亩,带动农户7000余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种植面积 246.8亩。依托烤烟种植,种植烤烟7070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种植面积613亩。通过发展软仔石榴、中药材、花椒、晚秋作物等,多渠道带动增收。二是搭建就业扶贫工厂,提升就业组织化。成立镇级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站,各村(居)委会相应成立务工协会,做实劳动力转移输出和社会保障服务。完成劳动力就业2.4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1.32万人。全镇9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一人以上务工802户1442人,其中省外务工625人,县外省内务工262人,县内务工555人,本地煤矿务工176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16户16人,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零就业贫困户80户80人,84户无劳动力户均享受低保政策保障。拓展村级活动场所功能,采取“党总支+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扶贫工厂,进一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便务工增收难题。已投入生产扶贫工厂2个,在建3个,稳定用工人员2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86人。力争每个村居委会至少建成1个扶贫工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规范管理长远发展,提升易地搬迁组织化。按照“完善集镇功能、扩大集镇规模、发展集贸市场”的总体思路,把竹园镇2017年易地搬迁安置点选址在境内路网中心,总投资1211.292万元,占地面积34亩,集中安置29户125人,配套建设党员活动中心、爱心超市、卫生所、活动广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引导贫困户就业52人,享受低保政策25人,残疾5人。成立沙田佳园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结合竹园镇集镇情况,着眼于沙田佳园农户安置和未来集镇发展需求,将赶集日集中赶集安排到搬迁小区,对小区公共部分进行区域划分,规划设置摊位300个,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管委会通过对集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了“搬得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要求。

创新理念,统筹推进。一是着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饮水项目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安全饮水项目,第一批水利脱贫攻坚饮水工程总投资541.21万元,解决4个村委会20个村组2549户92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贫困人口841人。第二批水利脱贫攻坚饮水工程总投资760.35万元,解决6个村委会24个村组3539户140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3贫困人口805人的饮水安全进行巩固提升。村内道路硬化顺利推进。村内道路硬化项目共涉及75个自然村合计62306平方米,补助标准按照80元/平方米执行。目前,75个村均启动建设,完成比例92%。马祥、上色则、树布德村进村公路正在实施中。安全用电有效保障。在完成全镇安全电网建设的前提下,及时帮助2个温氏养殖小区、1个扶贫加工厂、1个精准扶贫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解决用电问题,主动上门服务,解决4个新建卫生室、12个教育扶贫建设项目用电和1003户危改对象用电问题。二是着实抓好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是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措施,竹园镇紧紧围绕“四净一增两规范”(即“河干净、路干净、村干净、户干净;增加绿化面积;规范管理、规范秩序”)的总体目标,农户按照“五净四有一规范”(即厨房净、客厅净、卧室净、室外净;有厨具、有家具、有家电、有衣物;物品摆放规范)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统筹提升人居环境。建章立制,全镇各村(居)委会和各单位全面推行全民清扫日制度,全镇94个村民小组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全面落实收费保洁制度,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安排1名固定保洁员,负责公共部分日常保洁。坚持镇、村、组分级负责、一月一次评比。每个村民小组每月评比10户卫生家庭和5户不达标家庭,将卫生户评选计入“爱心超市”积分,激励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广泛宣传,通过村内广播、标语、发放宣传册、脱贫攻坚乡村大讲堂、庭院会、群众会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全镇1所中学、12所小学7500余名学生参加“小手拉大手”行动,利用主题班会、作文竞赛、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动员学生主动承担家务,以小手牵大手,教育引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五净一规范”,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示范带动,充分发挥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易地搬迁村、行政村所在村、集镇等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带头落实,企事业单位深入参与,形成“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水平整体提升。全民动手,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全民动手参与提升人居环境,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村组干部组织干、各家各户比着干”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三堆清理、拆除无人居住的危旧房屋、人畜分离等工作,基本实现农户房前屋后干净、村容村貌整洁目标。三是着重抓牢基层党建巩固提升。竹园镇有党组织120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107个(农村党支部80个、非公经济党支部20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7个),现有党员1160名。党组织全覆盖,全镇87个自然村94个村民小组分别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22个。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有村级活动场所56个,覆盖87个村(居)民小组,7个村(居)民小组与村(居)委会共用。党建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党支部+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即村(居)委会按年入股竹园镇川驰农民专业合作社3万元,作为滚动发展资金,年底分红4000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党组织队伍力量加强,任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和转接党组织关系,妥善安排食宿,严格执行《富源县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60条规定》、请销假制度,每日考勤签到制度。强化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相结合,对照标准进行摸底排查,对各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根据基础设施、党员队伍状况等拟订达标创建工作方案,三年内分别创建达标36个、48个、36个,确保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

富源县竹园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