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音乐教父”李宗盛在武汉简单生活节首次公开演唱他的《新写的旧歌》,唱哭了自己,也唱哭了台下所有观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新写的旧歌 李宗盛 - 新写的旧歌

这是一首李宗盛写给自己父亲的歌,一封迟来的告白信。

据乐评人马世芳回忆,青年时期的李宗盛颇为自卑,在人群中沉默寡言,偶尔的尴尬只用微笑来掩饰。

这种自卑,来自于成长的伤痛。

小时候他家境贫困,学习成绩也不好,中考失利后上了一个工专,五年制的学校他却用了七年才毕业。

对于这样的儿子,李宗盛的父亲是不太满意的,加上后来他爱上了音乐,父亲更认为他是“不务正业”,对他诸多否定。

每走一步,他都被告知:你很差劲,你不会有出息。

与父亲之间深深的隔阂,让李宗盛一直以为父亲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

直至他成为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父亲对他也从未有过一句肯定。

终其一生,他都在拼命证明自己,想博得父亲的认可。内心的苦,可想而知。

他在对父亲的渴望和怨恨中纠葛了一生,直到60岁,父亲去世多年后,才用这一首歌和父亲也是和自己和解。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为李宗盛,却有很多孩子正在承受着李宗盛曾经历过的伤。

前几天到朋友家里做客,刚到院子,就听见朋友怒吼的声音:“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笨死了!”

看见我,朋友有点尴尬:“女儿不争气,快把我气死了。”说完回头瞪了一眼旁边一直低头不语的女儿,不耐烦地说:“还不快进房里写作业!”

看着小女孩落寞的背影,忽然觉得很心疼。

“真笨”“没出息”“懒惰”“不专心”“真差劲”“很糟糕”“不听话”……这些词是不是很熟悉?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朋友爱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

那为什么明明很爱孩子,明明希望他不笨、不懒,还总是用这种极端的否定性词语来评价孩子?

一方面,我们很多父母认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在否定孩子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潜台词是:我爱他,他犯的错误我无法忍受,我必须提醒他这样做的后果。

爱让我们的期望值变得更高,因为太急于让孩子改变,产生了焦虑,当我们无法找到更便捷的途径来实现内心的期望时,便只能用了自认为简单却有效的方式——否定孩子,期待能收到一种“反弹”的作用。

爱没有错,错的只是方式。

而另一种焦虑,则来源于父母对自己的不认同,他们害怕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否定孩子,其实也是在否定自己。

3岁的小男孩文文,长得好看,性格安静,很惹人喜爱。

可奇怪的是,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他却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发呆,有时还自言自语。

幼儿园的老师问他,他说“:妈妈说我只会捣乱,我不想被讨厌。”

老师还发现,这位妈妈总是很焦虑地在群里说,自己孩子自理能力不行,肢体协调性差,反应不够灵活……,希望老师多关注多鼓励。

后来通过沟通,老师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孩子妈妈说,自己长相不行,家境不好,工作也没什么能力,所以希望孩子能更出色一点。

可事实上,这位妈妈身材高挑,打扮得体,而且在一家大型企业做财务经理,收入也不错。

她的焦虑,既来自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爱,也来自于对自己的不认可,因为无法接纳自己,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也会跟她一样,所以也无法认同孩子。

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更好,但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却在不断地否定孩子;

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孩子,所以无法容忍孩子出现一点点瑕疵;

我们对自己如此不满,以至于对孩子有了太多的期待,甚至希望,孩子能变成那个我们理想中的自己。

但是孩子只是他自己,不应该背负属于我们自己的包袱,即便是出于爱。

我们只有学会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才能真正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不难发现,在父母的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比较疏离,甚至“相对无言”,有效沟通的几率趋向于零。

大学时的一位室友,整整四年里只回过两次家,平时跟家人通话次数也很少。

问及原因,她说和父母待在一起很压抑,因为他们看她什么都不顺眼,一说话就得吵架,安静下来又很尴尬,索性不回去。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某一期节目中,有一个男子因和父母关系恶劣,和父母到节目中进行调解。

男子说,父母从小对他只有否定、责骂,即使好不容易考到好成绩,面对别人的夸奖,父母也会说:“聪明个鬼,读书读到厕所里吧!”连嘴角上长颗痣,父母也会说他“好吃懒做”。

终于等到成年后,他彻底脱离了父母,在外多年连一次家也没回,和父母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把孩子从身边推开的,正是父母这种惯用的“否定性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这就是标签效应。父母在年幼的孩子心中具有权威性,孩子几乎从不怀疑从父母那里反射回来的自己的样子,他们全盘接受父母的评价,哪怕是否定的。

负面评价,就像在孩子头上贴了一个负面标签,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让孩子始终无法昂首挺胸地面对这个世界。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从小一直被父母否定是什么感受?

回答特别扎心:

“我毕业的学校和专业是全国最好的的,但即使如此,我依旧觉得自己很差。”

“得了躁郁症,工作、恋情、生活,一塌糊涂,实在找不到任何一个支撑点。”

自卑、缺乏安全感、抗压能力弱,就是否定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习惯性否定教育,会成为原生家庭里的一个病原体,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成为这种病原体的携带者,继续影响着他的下一代。

我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语言,都有着上一代父母的影子?

我们沿袭了父母的“言传身教”,继承了父母的焦虑,又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着相同的一幕。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需要自省,与父母和解,与童年时的自己和解,彻底消灭这个病原体,不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成为它的携带者。

曾经有一份杂志在孩子中间做了一个调查:假如你能得到爸爸妈妈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全国3671名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超过56%的孩子写的是同一个答案: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家长会上,幼儿园的老师对一位母亲说:“您的孩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住,最好带他到医院检查一下。”

回家后,孩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妈妈含着泪说:“老师表扬你,说你原来在椅子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妈妈很高兴,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

那天儿子特别兴奋,破天荒地自己吃完了一大碗饭。

后来上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每一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都在差生的行列中被老师点到。

然而每一次,她都会对儿子说老师很欣赏他,他一直都在进步。

直到后来,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儿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你一直在骗我,可是只有你一直相信我、欣赏我……”

原来孩子一点都不笨、不傻,只是渴望被看见被肯定,就像幼苗渴望阳光和雨露,你给了,他就会努力绽放。

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让父母头疼的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看见被肯定的心。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充满爱的凝视下,迎来自己的盛放。

*

---  E N D ---

快关注十二的育儿公号:佛系妈妈育儿经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喂养宝宝最完备的经验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佛系妈妈们最nice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get到更多和孩子的交流方法

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妈妈

微信公众号《佛系妈妈育儿经》

ID:lovetangdou12

育儿|成长|优雅

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