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祖训,即朱元璋生前制定的《皇明祖训》,是他为后继子孙设计的一套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程序和模式:“开导后人,复为祖训一篇,立为家法”。朱元璋的祖训,导致了最喜爱的儿子名正言顺地逼得最看重的孙子仓皇而逃,不知所踪。

向敬之

1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朱元璋病逝。六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仓皇即位的朱允炆,在并未对留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示好的情况下,让五叔朱橚率先垮台,这明摆着是给四叔朱棣敲警钟。朱允炆继位时,他老爸和二叔、三叔都死于洪武后期,而他直接敲掉朱橚,说明知道朱棣这根骨头难啃。

这个朱棣,是不好惹的。

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明史·成祖本纪》),他既是帅哥,又是很有格局和抱负的智勇全才,深得明太祖的喜爱。

朱元璋立国建制求传承平安,却不料几个子孙拿着“祖训”祭背叛

清人绘画明成祖真像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燕王朱棣镇守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大元帅岳父徐达北方军事活动,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而以朱棣的兵力最强。

朱棣与晋王朱棡相比,更为英勇,《明史》说:“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

朱棣对乃儿不花一战大胜后,朱元璋多次让他统帅诸将出征,并节制沿边兵马,威名大振。

在二十六个儿子中,老朱最看重此儿。可以说,他最中意的接班人该是朱棣,若非被宗法制嫡长思想束缚,他可能早废了温文尔雅的朱标,也不会立更为孱弱的皇孙朱允炆为储君。

2

野史传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筑高墙,问谁能飞过。刘伯温说,燕可飞过。

好一个燕字。

燕子也,燕王也。

野史归野史,传说归传说。朱棣封燕王,是在刘伯温请辞的第二年,但朱棣就藩,则在刘公死于非命的第二年,自然谈不上刘伯温在朱元璋、朱标春秋鼎盛时,寄语朱棣在他们父子百年后造反成功。

刘伯温不敢掺和皇帝的家事,但皇帝的家事与国事往往联系一起,就连聪明的皇帝也分不清。

燕王朱棣,镇守北疆,防御蒙元残余和鞑靼瓦剌,手握重兵。一旦起兵,摧枯拉朽。

朱元璋立国建制求传承平安,却不料几个子孙拿着“祖训”祭背叛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自知朱棣强大,为图朱棣,先发制人,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重兵防燕措施。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

朱棣装疯卖傻,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所谓祖训,即朱元璋生前制定的《皇明祖训》,是他为后继子孙设计的一套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程序和模式:“开导后人,复为祖训一篇,立为家法”。

他在序言中强调自己“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无数,历事亦熟”,而自己成就的子孙乃天潢贵胄,“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严重缺乏自己一般的丰富经历和教训。

所以,他在建国之初,就开始创制度,立规矩,建祖训,充分地演绎拿来主义,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并进行一番为我所用的修补工作,形成了一套新的家规国法,服务于自己的朱明王朝,祈求一统江湖,千秋万载。

他指出:“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3

有明一代,国家政治制度并不是全然按照朱元璋创制顶层设计的美好愿望实施的,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总是祭起《皇明祖训》为纲的法器。

纲举目张,黑暗时代的铁血定律,愈演愈烈,愈喊愈假。

朱元璋辛辛苦苦花费了三十年建章立制,却没料想的后人援引祖训者,最刺眼的,有两回,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朱元璋立国建制求传承平安,却不料几个子孙拿着“祖训”祭背叛

嘉靖帝

一回是1521年,即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暴毙无嗣,首辅杨廷和援引祖训“兄终弟及”,安排武宗堂弟朱厚熜以小宗入承大统,成为嘉靖帝。孰料,嘉靖上位伊始,就拉开了尊谥生父、不守规矩的大礼议事件,历时十七年,最终如愿以偿。

年轻的嘉靖帝成功,宣告四朝元老、两朝元辅杨廷和为故主点染香火的计划戛然而止。忠心耿耿的杨先生,给了朱厚熜机会,却被削职为民,赶回老家,死得很凄凉,连一个封谥还是后继之君补偿的。

而另一回,则是1400年,朱棣为自己的造反篡位,以尊祖训,找来的旗幡。

朱元璋的祖训,导致了最喜爱的儿子名正言顺地逼得最看重的孙子仓皇而逃,不知所踪。

一把龙椅,一根权杖,一场血拼,席卷全中国。

呜呼国殇,哀哉痛哉,死伤数十万人,痛苦数十万户,全系于对权力的无限欲望。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该朱元璋担负原罪。他明知优柔寡断的孙子难以制服拥兵自重的儿子,还是把孙子送上了烈火焚烧的烤炉。

他给孙子皇帝安排的几个辅政大臣,多是擅长纸上谈兵、理想改革,自然无法抵挡骁勇善战的朱棣好不容易找到的机会,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