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手擦亮党建品牌”活动

城北公安分局小桥大街派出所依托

“微警务”搭建警民“连心桥”

在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公安分局党委开展的“以我之手擦亮党建品牌”活动中,小桥大街派出所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和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围绕辖区人口基数大、商贸市场多、大事小情多、工作纷繁复杂的实际,强化创新管理,“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搭建五个“微信警务室”,筑起警民“连心桥”,确保党支部“以我至小筑警民连心桥”党建品牌叫得更响、工作措施更硬、便民利民更实、服务质量更优。

“守望相助”微信警务室

面对传统社区警务面临的难进门、难熟悉、难沟通的三大难题,小桥大街派出所坚持党支部书记牵头,创建“守望相助”微信警务室,并按照“一片区一群”,每个微信群都有一个网格民警,每个微信群邀请1名办事处、司法、社区部门工作人员的思路,共搭建小桥大街片区、毛胜寺片区、新海桥片区、建设巷片区4个片区警务微信群。辖区群众只要扫一扫属于自己片区的二维码,就可以加入微聊。网格民警随时发布打击违法犯罪动态,普及法律知识,宣传防范措施及便民服务举措,并经常在群里与居民开展沟通交流,呼吁街坊邻居“邻里安全提醒一声、遇到疑点过问一声、发现问题报告一声”,第一时间掌握辖区治安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建立起了“警民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居民相互提醒、相互照应、相互支持、共同管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护校安园”微信警务室

按照“一校一群”的思路,派出所管区民警牵头,组建了20个警务微信群,将辖区2所中学、2所小学、16家幼儿园主管校园安全的副校长、教务人员、安保人员全部加入微信群。制定“护校安园”微信警务室管理运行办法和警、校联动机制,派出所重点发布针对中小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师生校内外安全以及毒品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指南;学校及时通报校园内部的安全事件、治安隐患、矛盾纠纷、舆情事件等,形成信息共享、警校联动,矛盾纠纷联处、校园治安联防的护校安园新机制,着力营造安全温馨舒心的校园环境。

“客商e家”微信警务室

“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是防范电信诈骗最好的方法,如有疑问可直接拨打‘110’或到相关单位进行咨询”。围绕辖区三田商场、小桥商贸城等5家商贸市场、2300余户固定商户、200余户流动商户,搭建“客商e家”微信警务室,组建5个警务微信群,按照“一群一商场”的思路,把所属商户全部组成微信群友,及时获取商场内部客流、物流情况及内部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线索等安全风险点,并针对商场内部人口密度大、安全隐患多,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等安全事件的情况,及时在发布防拥挤、防踩踏及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安全防范知识,引导商户尽安全生产、诚信经营。同时,广泛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黑恶势力13种表现形势,特别是黑恶势力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行为,彰显公安机关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信心和决心,鼓励广大群众举报黑恶违法犯罪线索,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战役。

“异乡之家”微信警务室

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大且逐年增多,截至目前流动人员达1.5万余人的实际,围绕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组建“异乡之家”微信警务室,打好“服务、教育、管理三张牌。服务上,即时发布《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居住证办理须知》《居住证办理指南》《居住证集中受理服务办法》等通知公告,常态化宣传“两抢一盗”、防电信诈骗等安全防范指南和警务资讯,及时解答流动人员工作中、生活上需要咨询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微信群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工作,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提高外来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切实感受小桥的“温度”。教育上,通过微信警务室,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着力向外来人员送法律送平安送幸福,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引导广大流动人员主动遵守法律法规,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思想行动自觉。管理上,引导广大流动人员自觉遵守《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安治理体系中来,主动上报出租屋聚众赌博、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获取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消除群租、消防等安全隐患,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

“行业场所”微信警务室

针对小桥大街行业场所集中,从业人员较多,且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小、社会经验不足、流动性较强等特点,积极搭建“行业场所”微信警务室,并分门别类的组建旅店业、KTV、网吧、棋牌娱乐室及民爆物品使用单位、废旧物品回收站、开锁服务、典当等“行业场所”微信群,加强与场所责任人、行业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宣传《公安机关场所行业管理办法》、证照办理流程,发布防盗窃、防抢夺、防电诈等安全防范指南,强化民爆、危化品安全管理,开展毒品安全教育,广泛宣传《公安机关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群发“微信通缉令”,获取违法犯罪情报线索,全面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