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日,日本再次召开御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上天皇表达了希望结束战争的想法,参会的各大臣亦表示赞同。参加会议的六大臣还是认为日本应力避苏联参战,希望通过苏联的斡旋来与同盟国方面讲和,使日本做到体面的停战。

70年前的5月8日,德国的战败给同属于轴心国的日本带来巨大冲击,日本政界上层主张“讲和”与主张“战争到底”的两种势力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 张艳茹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处决。4月30日,进攻柏林的苏军占领德国帝国议会大厦,当天希特勒自杀。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德意的战败给同属于轴心国的日本带来巨大冲击,日本政界上层主张“讲和”与主张“战争到底”的两种势力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自欧洲战场结束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政界上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据此作出的决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德国投降后日本的垂死挣扎

1945年6月9日,铃木内阁成员合影。

内阁更迭 天皇考虑外出躲避

自1944年初,日本重臣、宫中等部分势力就开始意识到战争结局可能会对日本不利,担心如果日本战败会危及天皇制国体。近卫文麿、冈田启介、木户幸一等重臣、宫中势力相互间的联络、沟通增多,均对局势表示担忧。据木户幸一那一时期的日记记载,冈田启介、重光葵外相等曾多次造访,分析战争走向。但另一方面,陆海军中的主战势力非常强,特别是中下级军官战争意欲十分旺盛。

1944年7月塞班岛战役失利后,日本国内经济统制强化、宪兵政治进一步加强,国内对东条内阁的不满剧增。重臣们开始商讨借机让东条英机辞职建立新内阁。7月17日,近卫文麿、若槻礼次郎、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冈田启介、米内光政、阿部信行等七人在平沼宅邸召开重臣会议,重臣们普遍认为当时的时局对日本来说非常艰难,敦促东条辞职,之后建立强有力的举国一致内阁。鉴于军队的重要性和战时状态,首相还须由军人担任,最后提议从寺内寿一、小矶国昭、畑俊六中选一人为继任。当天时任内大臣的木户幸一将重臣们商议的结果上奏天皇。18日东条内阁总辞职,天皇下旨让小矶国昭、米内光政“两人合作组阁”,出身陆军的小矶任首相,海军的实力派人物米内任海相。重臣会议上没有人提出“讲和”,更多的是侧重建议成立能够统合各势力的强力内阁,以扭转战局。应该说那个时候虽然一部分人对战争有悲观预期,但还对通过自身努力扭转战局抱有希望。

小矶内阁成立时,战局已对日本越来越不利,但小矶受陆军主战派影响较深,主张继续战争,他声称:“突破此未曾有之国难之唯一途径,唯国民团结一致击破敌之反攻……断乎实施推进完成战争之政策,以期必胜。”小矶内阁成立后,鉴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国务和统帅的不统一以及陆海军间的矛盾,8月4日设立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作为协调国务和统帅的最高决策会议。会议的组成成员为首相、陆相、海相、外相、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会议在皇宫召开,天皇会参加重要会议。小矶内阁一方面希望以一两次重大军事胜利扭转战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苏联联络,企图以进行利益交换及宣扬日苏间的共同利益等方式,诱使苏联放弃与美英等的合作。对中国则通过南京伪政权展开对重庆工作,希望重庆政府中止与美英的合作、停止抗日。日本甚至曾提出建立所谓“日苏华远东三国同盟”。

而此时美英等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太平洋战场。1944年底1945年初,美军加大了轰炸日本本土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部甚至开始考虑为避免天皇受到危害要让他避到朝鲜或中国东北。1945年3月9日至10的东京大轰炸,从心理上给日本人投下了浓重的败战感,当时天皇的侍从长传递给天皇的信息是,东京已经化为了焦土。4月1日美军在冲绳登陆,日本面临本土作战的危机。4月5日束手无策的小矶国昭辞职。后世对小矶内阁的评价是一无建树,既未能扭转战局亦未能下定决心“讲和”。

欧战结束 日本图谋“讲和”

小矶国昭辞职时建议成立强有力的大本营内阁或战争指导内阁。木户幸一在此问题上征询梅津美治郎陆军参谋总长和米内光政海相、杉山元陆相及川古志郎军令部长意见时,四人均认为即使成立大本营内阁,料也难以扭转战局。4月5日下午,召开重臣会议奏荐后继内阁首相。会议上,重臣们都认识到形势极为严峻,尽管当时国内已有“战”“和”两种论调暗中交锋,但在此次会议上没有人正式提出进行投降交涉。重臣会议决定继续成立军人内阁,最终推荐铃木贯太郎任首相。4月7日,铃木贯太郎内阁成立。这次内阁更迭跟上次小矶内阁成立时重臣们讨论的内容有微妙变化,1944年讨论的是如何统一国务、统帅等,而这次更多是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大多数重臣心中对战争的失败预见已经形成,只是谁也不愿意在正式场合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天皇的意向至关重要,天皇对形势的发展非常忧虑,但直至彼时天皇并未做出过结束战争的表示。

尽管在后来的研究中,很多学者称铃木贯太郎内阁是停战内阁,但从其成立后初期对外公布的施政政策及外交上的发言来看,还是非常强硬。只是日益紧迫的形势逼迫日本开始接受战争可能会以失败告终这一现实。5月以后,日本全国中小城市都成为美军空袭的对象。在冲绳美军也步步推进,日军的自杀式攻击并未能对美军造成实质性打击,给人更多的则是困兽犹斗的感觉。

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欧洲战场基本结束,日本已是孤军奋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真正考虑结束战争的问题。5月11日、12日和14日,日本连续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主要商议对苏交涉问题。参加会议的六大臣还是认为日本应力避苏联参战,希望通过苏联的斡旋来与同盟国方面讲和,使日本做到体面的停战。尽管苏联在4月5日就宣布不会延长“日苏中立条约”,但日本认为苏联与美英等的合作关系并不牢固,有可能会对日本存在“善意”。此时,日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还存在一丝侥幸。

日本外务省随后制定了《日苏谈判要领》,称“我方不仅防止苏联参战,更进而争取其善意的中立,甚而使之在结束战争方面成为有利于我方的调停者,按上述目的迅速开展日苏两国的谈判。同时应说明,从将来苏联与美国会发生对抗的关系来说,使日本保持相当的国际地位对苏联是有利的。”这时日本已经不再梦想缔结所谓“日苏华同盟”,而希望通过苏联斡旋与同盟国进行停战谈判。

与小矶内阁时一样,铃木内阁一边做争取苏联的外交努力,一边进行军事准备,这次已不再是小矶内阁时期的用积极进攻手段以期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战争局面了,而是要真正准备实施本土决战。在6月6日举行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军部还称“战争越接近本土越有利”,决意进行本土决战,直至使敌人战志丧失。6月8日的御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通过了《今后应采取的指导战争基本大纲》,依然主张继续战争,以维护国体等。宣称“坚持必胜之斗魂,捕捉战胜之神机。”东条派还掌握着陆军,近卫文麿、吉田茂等主和派受到宪兵的严密监视。在6月15日的御前会议上,天皇也赞成继续作战。首相铃木虽然在战后辩解说他内心是赞成讲和的,但认为终战应该凭天皇之决断,所以未提出终战,实际从他当时的言论来看,他并未对继续战争提出异议。

有趣的是,日本政府在召开上述会议、发表官方文件时,都是主张将战争进行到底。但几乎是同一时期,在私底下,这些政界上层间却在沟通“讲和”的问题。6月上旬,木户幸一日记记载,在经过天皇允许后,他同首相、陆相、海相等逐个单独联络,说“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国民生活贫乏,即使敌人不登陆只是进行轰炸,过段时间事态也会愈加困难,必须考虑迅速转换方针”,劝他们考虑讲和,除陆相表示异议外,其他人都赞同他的说法,后来陆相也被说服。在6月8日的木户幸一日记中还记载,木户对形势的判断是日本已失去下半年继续战争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果断收拾战局。他分析同盟国方的主要目的是打倒军阀,但以当时日本的形势来看,由军部提倡和平,政府据此进行外交交涉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只是担心失去和谈时机。

在日本政界上层纠结于本土决战还是加紧寻机讲和时,6月21日,美军攻陷冲绳。冲绳战役的巨大伤亡使日本天皇及政界上层对本土决战的后果有了更多思考。22日,日本再次召开御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上天皇表达了希望结束战争的想法,参会的各大臣亦表示赞同。但此时的结束战争还不是“投降”,依然是“讲和”。

苏联宣战 美国扔下原子弹

6月28日,在由外务省、陆海军省等共同研究得出的初步报告《时局收拾对策》中,提出继续给苏联以利诱,让其保持中立和从中斡旋。对策中列出的对美英讲和条件是“保留天皇制、维持本土及其附属诸岛的领土权、保持朝鲜、台湾‘内政’的自主改革、不占领日本本土、即时停战。”由这些条件可以看出,日本是希望实现维护现有体制和国家独立基础上的“停战”而不是“投降”,甚至还想部分维持自己的侵略成果。

此时日本依然将实现“讲和”的希望寄托在苏联斡旋上。日本前首相广田弘毅于6月24日、29日,同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举行了两次会谈。7月7日,在天皇督促之下,日本政府又决定派近卫文麿作为特使携带天皇亲笔信去莫斯科会见斯大林。而苏联方面此时已经在做向日本宣战的准备,在欧洲战场结束后的5月到8月,将大量兵力、武器及其它军用物资经西伯利亚铁路由欧洲战场运至远东地区。苏联一边在外交上暧昧应对,一边加紧战略部署,等待出兵的有利时机。

请求苏联斡旋这一途径没有什么进展,另一方面,美英等同盟国不断敦促日本投降。7月26日,美、中、英三国向日本发出促降的《波茨坦公告》。围绕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政界意见分歧很大,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决定对公告暂时不予回应。同盟国方面认为日本的冷处理是拒绝接受公告。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7日,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苏联远东红军于9日零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日本请求苏联斡旋的希望彻底破灭,日本所期望的“讲和”成为泡影。

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同盟国有不同意见

虽然“讲和”已无希望,但日本还是不甘心接受这种失败。在8月9日召开的御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与会者之间还在就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件争论不休。首相铃木、外相东乡茂德、海相米内光政主张只要“护持国体”一条要求得到满足就可以接受,陆相阿南惟几、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海军军令部长丰田副武则认为只有“护持国体、自行处置战犯、自主解除武装、保障占领范围最小化”四条都得到满足,才能接受公告。军队首脑们还提出这样的担心,即投降是否会引起军队内部的大混乱。会议讨论无果,下午又召开临时内阁会议亦没有得出结论,最终不得不提交御前会议裁决。就在此时,9日当天美国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在10日凌晨开始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天皇下了第一次“圣断”,支持外相的主张,接受《波茨坦公告》。

为何8月10日御前会议天皇已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而到8月14日天皇第二次“圣断”后日本才照会美、中、苏、英四国接受公告呢?这几天时间日本在犹豫什么呢?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那几天日本政界上层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同盟国方面是否能够明确承诺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国体;第二个问题是陆军方面表示不接受“解除全体陆海军武装”和“在日本国内驻屯联合国军”的条件,8月13日,梅津和丰田还联合进行帷幄上奏,表示不能接受上述两点。

8月11日,日本政府发表照会,表示日本政府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附有一项谅解,“即上述公告并不包括任何有损天皇陛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的要求”。8 月12日凌晨,日本外务省收到美国代表联合国向日本发出的复照。关于国体问题,“自投降时起,天皇的统治国家权力置于盟国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日本政府的形态由日本国民的自由意志决定。照会未允诺保持天皇制国体,但亦未有取消天皇或将其作为战犯来对待的措辞。

在同盟国一方,“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曾被并称为轴心国的独裁者。就战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同盟国方面有不同意见。中国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出废止天皇。作为同盟国核心之一的美国,其政界对如何处置天皇也有很大争议,并为此做了详细研究。有人认为,在最后阶段美国和日本就保留天皇有秘密的口头协定,“有理由推断美国决策者为了诱使日本投降以阻止苏联军队的推进,通过秘密渠道向天皇传达了某种信息。”联合国的复照传达日本后,日本政界还是争论不休,但形势的发展已不容再拖延下去,苏联的军队在中国东北快速推进,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反攻,日本国内局势也更加混乱。8月14日上午,昭和天皇召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六名构成成员和全体阁僚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下诏书终战。8月15日,天皇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了投降书。

欧洲战场结束前,日本试图通过继续战斗扭转战局,欧洲战场的结束使日本扭转战局的希望破灭,但日本仍希望通过苏联斡旋体面讲和,甚至保留部分侵略成果。最终,在越来越紧迫的局势下,才不得不接受投降的现实。由此可见,日本的投降并不是如《终战诏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为了万世之太平,而是同盟国强大军事打击下的不得已之选择。(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