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法注重结构,忽视线条,与台阁体馆阁体类似,并不是大师。启功为什么能在当代书法时段上占有比较高的地位?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代写书法比启功厉害的书法家不多见,在当代书法家多数为草莽的情况下,启功书法自然就会在对比之下显出了精英气质。但是如果把启功书法的对比视野再向前挪,到现代或是再向前一点的近代位置,就可以发现启功的书法比鲁迅为代表的文人书法要差许多,当然比清初傅山,比清未吴昌硕就更没法比了。

傅山距离太远,不谈,吴昌硕距离较近,可以明显感觉他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应该是比较巨大的,特别是碑学影响就算是在当前,也可以感觉到大师般的影响力。再上溯到明元宋唐,启功的书法在其列,恐怕连“能书”的水准也达不到,位居九品中的“下下”也实属困难。总而言之,书法自唐大盛以来,是呈现下滑的,到达当代已经是书功弱病的现象,唯有启功的书法功力还能支撑一下书法的面子,所以显得众人皆弱唯我独胜,让启功的书法在当代就显得很有成色。正是这份难得的书法成色,让启功成为许多人言谈中的大师级别的书法家,搜下网,会发现“启功大师”的词条成千上万,借助网传的力量,“启功大师”的美赞近乎是铺天盖地的形态。

面对启功的书法,笔者持冷静的观赏角度,并不认为他的书法造诣已经是可留功于当代,留名下后代的大师级别。因为,笔者把启功的放在书法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对比,他也只是一位普通的书法者,并无超越历史的奇辉闪烁。笔者这样看启功的书法,不以他为大师,是纯艺术角度的分析,而不是情感好恶方面的随意。抛开情感看纯粹的书法,笔者认为启功书法注重结构,忽视了线条,与明代书法士人干禄的台阁体类似,也与清代士人求职的馆阁体类似。注重书法结构的研究,忽视线条的自由,其主要目的就是把书法写端正,写均称,达到工整易于辨认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则是实用功力的,是写字的功夫,而不是书法的天然,所以无论是明代的台阁体还是清代的馆阁体都是非常工整的写字结果,而不是恣意于线条流动的书法艺术。笔者承认写出台阁体不容易,但是笔者同样认为台阁体不是高质量的书法。

启功对书法结构的研究程度是很深的,提出了许多书法结构论,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些书法的结构论事实上是写字论。也正是因为他的书法过度重视了结构,以致无意中由书法艺术之路偏转于写字实用的他路上去了,所以他写的书法与台阁体馆阁体是有类似的现象,书法缺乏线条的构造,用笔滞慢,不讲铰转,笔锋守中,不通侧逸,功夫很足,天然不成,书法的呆板现象是比较明显的。

启功的这种书法造诣,是实用可需,艺术不足,所以称启功为书法大师,显然是才誉过量了。当然启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书法大师,通常认为自己就是个写字的,写得工整一点而已。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启功的谦虚,也可以认为这是他对自己书法一言中的的中肯评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重视结构的书法家,多数变成匠工类的抄书匠,而重视书法线条的书法家,多数是功达一流的书法大家。启功书法之所以达不到称谓大师的级别,或许就是因为重视结构,忽视线条,类似于台阁体和馆阁体的结果,是笔法僵化,呆板显滞的原因吧,这样的书法气度,并不是大师之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