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荷兰战争、犹太大屠杀和种族屠杀研究所宣布,知名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当年所写《安妮日记》中两页无法辨读的文字现已被“破译”。《安妮日记》是流传最广的有关犹太大屠杀的文字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那么,关于《安妮日记》,到底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呢?

《安妮日记》到底留下了多少谜题?


安妮·弗兰克

【背景】

背井离乡逃到荷兰

安妮的名字多年后传遍全世界,因为她留下了这本藏于阁楼的日记(即《安妮日记》),里面记录了黑暗时代一段真实而丰盈的生命。美国《时代》杂志在1999年将她列入“20世纪最重要的人之一”,理由是“书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于大屠杀、犹太教、少女时期,甚至是善良,更成为了现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个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样机械式的破坏影响,坚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权利,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希冀。”

1933年,德国纳粹党在安妮的故乡法兰克福市议会选举中胜出,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便考虑逃离德国。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找到工作,翌年把全家接过去。安妮的姐姐叫玛戈·弗兰克,母亲叫艾迪特·弗兰克,一家四口在荷兰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家逃离的大背景,是自1933年到1939年里30万犹太人背井离乡离开德国。

但安妮一家人并未逃脱纳粹的魔掌,纳粹在西线开战时进攻了中立国荷兰。荷兰迅速沦陷。荷兰在5年后光复,期间荷兰犹太人有10.6万人被屠杀,占战前荷兰犹太总数的76%。

【由来】

一份生日礼物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岁生日,父亲送的礼物是一个带锁的记事本。安妮将它作为日记本,记录生活中各种琐事、自己的点滴感情,学校生活、家庭细节……无所不说。“我希望,我能完全信任你,我还从来没有能这样信任过谁。我也希望,你将给我最大的支持。”安妮在生日当天写下第一篇日记,她将本子当做闺蜜,取名基蒂,以写信形式写日记倾诉。

早在1941年4月,奥托为防止企业被没收,将股份转移给朋友。噩梦一天天逼近,1942年7月8日,玛戈收到犹太移民局中央办公室的通告,命令她去最近的集中营报到。父母决定让全家人都躲入公司办公大楼的“密室”——在运河边一个仓库上面增建的小房间。姐妹俩马上收拾行李,安妮首先想到了日记本,她认为“回忆总比衣服更宝贵”。

与安妮家四口同入住密室的,还有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杜瑟尔医生。八个人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战战兢兢生活了两年,白天避免发出一切声音,晚上才能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

【性格】

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

密室里的人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帮他们购买食物、书籍和传递消息的人,其中就有安妮父亲的秘书米耶普·吉斯,另外还有一台收音机。

多年以后,吉斯回忆道:“恐惧与不安在他们的密室内蔓延开来,然而人人都尽可能对此避而不谈。为了给他们准备些生活必需品,我和汉克(吉斯的丈夫)还曾尝试着以雨衣为掩护,将成堆成堆的衣服和鞋子运往密室。”

在后来探访密室的日子里,吉斯常常与安妮促膝谈心。在吉斯的眼里,安妮的身上富有年轻人的特征——迅速成长、走向成熟。除却战争,安妮也渴望能够与人谈论服装与时尚,和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她深深地喜爱着这些富有诱惑力的东西。吉斯说:“我相信安妮从不放弃希望,尽管她一直在忧虑。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并且始终渴求着自由。”

密室通道的窗户,安妮唯一能看见的风景就是一棵栗子树。因为公司办公大楼只有一个窗户没有被遮蔽,其他窗户都被严严实实地挡了起来。透过这唯一的窗口,安妮才能看到天空、那棵栗子树,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她没被这样一段经历摧毁,她内心深处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热爱写作的安妮在日记里细致描述了惊恐的密室生活、周围人物的日常行为和性格特点,也记录了身心成长的点点滴滴。安妮在日记中写着:栗树开满了花,覆盖着绿叶,比去年更漂亮,树枝上还滴着水珠,河鸥和其他的鸟俯冲飞过时,树看起来几乎呈银色。我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战乱、痛苦和死亡,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感觉一切将慢慢变好。

【悲剧】

所有人被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

由于告密者提供的情报,8月4日德国和荷兰警察破门而入,所有人被送往了贝尔根-贝尔森纳粹集中营。

在8月4日当天,吉斯和丈夫进城去为密室里的人购物。当他们返回密室时,却发现八个人都不见了。“在一片狼藉之中,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安妮的那扎着橘红色布条的日记本。我知道对她而言这日记本有多么珍贵。后来我把日记本藏到了我书桌的抽屉里。我从未受好奇心的引诱而试图翻看它,因为我明白它是属于安妮个人的秘密。我相信安妮一定会回来,到时我将把它归还给她。”

不幸的是,吉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见过安妮。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这一天被称为欧洲胜利日。一个月后,吉斯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奥托·弗兰克——安妮的父亲。

奥托持有一封来自红十字会的信,它证实了其他7个人已在集中营里不幸遇难。吉斯回忆着这令人心碎的时刻:“我没办法说些什么话来安慰他,我只能打开抽屉,把安妮的日记本交给他。奥托不止一次劝说我去看看这些日记,于是有关那段岁月的所有一切都再次被提及……”

《安妮日记》到底留下了多少谜题?


《安妮日记》手稿

【记录】

《安妮日记》节选

1943年1月13日,星期三

外面可怕极了。不分白天黑夜越来越多的可怜人被拖走,身上除了一个帆布包和一点点钱之外什么都没有。有时候就连这点财物在半道上也会被夺走。一个个家庭被拆散,男人、女人和孩子全都被强行隔离开。放学回来的小孩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见了。买东西回来的女人发现家里的门紧闭着,家人却不见了。

荷兰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的儿子全都被送去了德国。

每天晚上成百的飞机从荷兰的上空飞过,飞去德国的城镇,那里的大地被一枚枚炮弹炸开,在俄国和非洲每一小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杀死。没有人躲得开这一切,整个地球沉浸在战火硝烟中,尽管盟军越战越勇,但结束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而我们是幸运的。真的,我们比千百万的人要幸运。这里安静、安全,怎么说呢,我们全靠吃老本过日子。我们甚至自私地聊着“战后”,一想到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就神采飞扬,其实我们真应该节约每一分钱帮助别人,节约战火劫掠过后的残余。

链接|《安妮日记》留下的谜题

《安妮日记》中,第78页和第79页被褐色纸张粘贴覆盖,原页上的字迹被重重涂抹,一直无法辨识。因此留下一个小小的谜题:这名犹太少女——她当时完全没想到自己的日记会变得多么出名——究竟想把什么内容遮挡起来呢?

如今,研究人员用数字摄影技术读出了被涂改和覆盖的文字。文字写于1942年9月28日,安妮在左页记下了4则被她形容为“让人害羞”的笑话,在右页则写下了她对性的看法。

研究者指出,十三四岁的少女写下文字后涂改遮盖,正是青春期细微心理变化的真实体现。(来源|读者报 作者|陈祥 潘芸 张世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