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大街百米壁画能否复刻留存

相关部门:将研究方案,通过拍照方式保留“城市记忆”

易小阳用画笔把身边熟悉的人绘到墙上,做成一幅西大街版《清明上河图》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摄

近日,汉阳西大街上的一百米围墙前,每天不少市民前来“打卡”。街头的装修师傅说,这墙要拆了,反而出名了。

待拆的墙何以走红?因为上面画满了居民的记忆。这面墙要拆了,墙上的壁画将何去何从?

画卷中记录了他们乐观生活的精神

2011年底,西大街陆续开始拆迁,街头建起了一道围墙,一段围墙刚好对着居民易小阳的家,让从小喜欢画画的易小阳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墙壁上作画。

61岁的易小阳有深厚的“西大街情结”。他对这里的一点一滴非常熟悉。

2011年12月开始,一个月时间内,易小阳绘就了最早的一幅画卷,取名“老西大街”,这是一幅西大街的全景,充满市井生活气息。

这幅一时心血来潮的作品得到街坊们的一致好评,商户们主动当起模特,配合他完成绘画;行人路过会主动找到他,要求入画。在街坊们的鼓励下,易小阳把这项创作坚持了下来。

在画完首幅作品后,易小阳决心用画笔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绘到墙上,做成一卷完整的西大街版《清明上河图》。易小阳发现,熟悉的市井小贩身上也蕴含了可贵的精神力量。

“这个人很有本事”,易小阳指着墙上一幅名为“卖藕汤”的人像说,这个街坊为了生计做过很多工作,拉过车、摆过摊、卖过各种汤水,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令他动容。

一位彭姓老板专卖炒饭,一家5口人轮班工作,24小时不歇业。“现在他们好了,2015年就回老家了,家里买了新房和车”,这是对一家人勤劳的回报。十多年的记忆形成了一幅名为“炒花饭”的画,留在了墙上。

还有一位陈姓老板,来自河南,当年两个儿子读书,为了生计,他一个人卖鸡汤,每天从早忙到晚。苦尽甘来,大儿子考上研究生,小儿子考上大学,陈老板7年前就在马鹦路租了一个大门面。这个故事,也被易小阳留在了墙上。

易小阳画的都是市井中的小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他们代表的就是西大街向上、质朴的品质。虽然不少画中人已经离开,但他们身上那种乐观生活、勇于奋斗的精神被永远记录在这百米长卷中。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百米壁画

刚开始,这幅“画卷”是专属易小阳一个人的,他说,站在墙边,拿起笔,就有了灵感,随便一笔就可以绘成心中的形象,一切都那么自然。

后来,易小阳在江汉大学当老师,他也会带着学生来西大街写生。在他的鼓励下,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理解的西大街画在了墙上,留下了他们对西大街的记忆。在他们眼中,西大街有着这个城市形象的各种意像。

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居民要“截留”下自家门口的墙壁,龙飞凤舞写下书法作品;慕名来到西大街的游客有时也会技痒,将自己对西大街的理解画在了墙上空白处。

对于这一切,易小阳感到很欣慰,在西大街这块拼图上,他个人的记忆只是很小的一块,只有将所有人的记忆拼接在一起,才是原汁原味的西大街。

采访中,居民们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一个有趣的细节,自从这面墙画上了壁画,就基本上看不到小广告,多年来,大家都像爱护眼珠子一样保护着这份珍贵的记忆。

或将通过拍照方式保留这份“城市记忆”

据地方志记载,西大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古汉阳城内著名的商业街。2005年,汉阳旧城风貌区建设规划出台,西大街东段和显正街西端纳入其中,计划5年内投资30亿元重塑汉阳“城市之根”。

63岁的仇引娣因为拆迁已经搬走6年了,但她坚持每天搭公交车来西大街买菜,顺便看看这幅画。不少居民觉得,将来这幅壁画被拆了太可惜,应该要想办法保存下来。

让易小阳感到惊诧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西大街”。武大的一位学生在电话中详细向他了解作画的经过;中南民大的几位大学生相约来看壁画,还专门给他带了水果……

对于画作的命运,易小阳觉得即使被拆也能接受,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城市建设。

西大街社区相关负责人称,对于这幅壁画,社区一直在积极与各方联系,想把这幅画复制到社区适合的位置,作为社区的特色。

西大街所在的汉阳区建桥街相关负责人证实,墙所在区域确实是在拆迁红线范围内。他表示,为了城市进一步发展需要,会按照相关政策处理,但在今后的规划中会保护好原有历史风貌,重视历史情怀和历史印迹,这些会具体体现在建筑的整体设计中,也会体现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中。

武汉城市历史文化专家胡榴明说,做了10年的老建筑研究,她非常能够理解居民们的情感。老武汉人“有井水处必有人家”的情感,值得每一个做老建筑和文史资料研究的学者重视。她建议,如果这堵墙无法保留,是否可以拍下照片,复制下来,在博物馆再现,让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留存下来。

汉阳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大街里确实有一些涉及保护的建筑,但这面彩绘墙是临时搭建的待拆迁围墙,不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市民们对城市热爱的情怀值得珍视,将研究具体方案,通过拍照方式保留这份鲜活的“城市记忆”。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延伸阅读>>>

民间画家七年绘就

汉阳老街“清明上河图”

百米西大街壁画墙拆除在即各方出招留存鲜活的“城市记忆”

西大街原是汉阳最热闹的街道之一,店铺林立,现在这里有面百米长的“涂鸦壁画”。墙上绘制的老西大街与真实街景虚实交替,许多店铺和人物都可在这条街上找到原型

易小阳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绘到墙上,做成一卷完整的西大街版《清明上河图》

易小阳

近日,汉阳西大街上的一百米围墙前,每天迎来各处市民“打卡”。街头的装修师傅说,这墙要拆了,反而更出名了。

待拆的墙何以走红?因为上面一笔一画画满了居民的记忆。这面墙要拆了,墙上的壁画将何去何从?居民的乡愁将何处安放?

从“心血来潮”的创作

到义无反顾的坚持

画作的诞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2011年底,西大街陆续开始拆迁,街头建起了一道围墙,一段围墙刚好对着居民易小阳的家,让从小喜欢画画的易小阳产生了一种想法,想试着在墙壁上作画。

61岁的易小阳有深厚的“西大街情结”。他对这里的一点一滴都非常熟悉,这里的人和物时刻都带给他感动,“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用作品感动观众”,易小阳说。

2011年12月开始,一个月时间内,激情迸发的易小阳绘就了最早的一幅画卷,取名“老西大街”,这是一幅西大街的全景,充满市井生活气息。

这幅一时心血来潮的作品得到街坊们的好评如潮,商户们主动当起模特,配合他完成绘画;行人路过会主动找到他,要求入画。在街坊们的鼓励下,易小阳把这项创作坚持了下来。

创作伊始,有少数人对他冷嘲热讽,讥讽他“做傻事”,但他并不在意。他和居民们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留下城市记忆的好办法,这份责任感让他决定坚持创作。

市井之中蕴藏着宝贵精神

西大街是熟悉的,同时又是陌生的。

在画完首幅作品后,易小阳决心用画笔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绘到墙上,做成一卷完整的西大街版《清明上河图》。

拿起画笔,易小阳发现,熟悉的市井小贩身上竟然也蕴含了可贵的精神力量。

“这个人很有本事”,易小阳指着墙上一幅名为“卖藕汤”的人像说,这个街坊为了生计做过很多工作,拉过车、摆过摊、卖过各种汤水,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令他动容。

一位彭姓老板专卖炒饭,一家5口人轮班工作,24小时不歇业。“现在他们好了,2015年就回老家了,家里买了新房和车子”。十多年的记忆形成了一幅名为“炒花饭”的画,留在了墙上。

易小阳画的都是市井中的小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他们代表的就是西大街向上、质朴的品质。

一个人的坚持到群体参与

艺术创作往往是孤独的,易小阳却感受到了知音的快乐。

刚开始,这幅“画卷”是专属易小阳一个人的,后来,易小阳在江汉大学当老师,他也会带着学生来西大街写生。在他的鼓励下,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理解的西大街画在了墙上。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居民写下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有的游客一时技痒也会现场作画。

对于这一切,易小阳感到很欣慰,只有将所有人的记忆拼接在一起,才是原汁原味的西大街。

采访中,居民们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细节,自从这面墙画上了壁画,就基本上看不到小广告,多年来,大家都像爱护眼珠子一样保护着这份珍贵的记忆。

“城市记忆”未来何去何从?

面临拆迁,居民们自发形成的城市记忆该怎么办?

据地方志记载,西大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2005年,汉阳旧城风貌区建设规划出台,西大街东段和显正街西端纳入其中,计划5年内投资30亿元重塑汉阳“城市之根”。

在一幅画作上,红字书写的“西大街,我舍不得” 7个大字代表了老街居民的复杂情感。

63岁的仇引娣因为拆迁已经搬走6年了,但她坚持每天搭公交车来西大街买菜,顺便看看这幅画。不少居民们觉得,将来这幅壁画被拆了太可惜,应该想办法保存下来。不少网友用“泪目”来形容内心的惋惜,呼吁留下这堵墙。

对于画作的命运,易小阳本人很豁达,他觉得即使最后被拆除了也能接受,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城市建设。

西大街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之前也非常重视易小阳的作品,曾为他组织过不少书画创作活动。对于这幅壁画,社区也一直在积极与各方联系,想把这幅画复制到社区适合的位置,作为社区的特色。

武汉城市历史文化专家胡榴明说,此前花楼街、汉正街等老街拆迁时,会有一些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老街的影像,让老街的记忆得以保存。她建议,如果这堵墙无法保留,是否可以拍下照片,复制下来,在博物馆再现,让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留存下来。

汉阳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面彩绘墙是临时搭建的待拆迁围墙,不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但市民们对城市热爱的情怀值得珍视,将研究具体方案,通过拍照方式保留这份鲜活的“城市记忆”。

文/记者史强图/记者李子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