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临帖之勤最有名,被后世称作典范。近现代书画家向燊说何绍基:“回腕高悬,每碑临摹数十通至百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然后,面对可这种“百临法”,启功先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在《启功给你讲书法》里说说:

  “清朝后期的何绍基专临《张迁碑》。他临《张迁碑》就为凑数,我看是越到后来的比如他记录第五十遍,那越写越不好为什么呢?他自己也腻了,他是自己给自己交差事。”

  图/何绍基临《张迁碑》上百遍

  启功还说:

  “何绍基后来晚年写的字,那真不知是什么,哆里哆嗦的全都是画圈,那个时候他已经手也胀了、肿了、呆了,也没有精力再往好里写了。所以他那些个《张迁碑》的基础究竟起了正面作用还是起了反面作用,我真是很怀疑。”

  下工夫不等于花时间和数量的多,而在质量。书法临帖的质量,在于临得是否准确,是否临一字有一字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再谈多临、再谈熟。所以启功先生讲“‘功夫’是‘准确’的积累…功夫不是盲目地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启功《书法概论》),这话既是真的,也是对。在启功看来,无效的临帖越多,可能导致越写越差。

  临帖的准确性更重要,只有“准确”的熟练起来,才能纠正过去不好的书写习惯,才能收到临帖的成效。为了表示或者激励自己坚持临帖,不想写的时候可能也会勉强写,不免怠惰而生交差生态,也算是人之常情,书法大家亦恐不免。

  图/何绍基楹联书法

  图/启功楹联书法

  这并不等于说书法大家没有临得好的时候,临得好的时候必定居多,否则何以成家?书法大家的字好,但也有不好写字的时候,亦有写得不好的字,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又有多少人能不受大书法家光环的障蔽或不慑于其权威而说出自己的真实观感?启功先生敢于指出前代名家的不足的地方,便于后人的改善学习,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