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农药、不上化肥,菜能长好吗?很多菜农想都不敢想,但偏偏有妈妈不信这个邪,放着原本事业单位的工作不干,一头扎进菜地里两年,种出原汁原味的蔬菜。

  她就是苏菲,郑州生态农夫市集和“伴农伴你”公号的发起人。十多年前的一场大病,让她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有了孩子后就更加焦虑。健康是吃出来的,但市面上买到的蔬菜,要么是打了农药、上了化肥除草剂的,要么是转基因的,让她望而却步。

  为了让家人吃到更为放心的食物,苏菲走上了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之路。

  韩青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米和蔬菜

  有着“小时候的味道”

  初识苏菲,还是因为一位香港朋友的介绍。

  当时我在某小区一楼搞“郑漂之家”,常邀一些南来北往的公益人驻足分享,苏菲住在楼上,忙着做农夫市集、接送孩子,虽然每天都从我门前经过,但彼此并无交集。

  直到有次读书会,苏菲带着“宝贝”前来,分享给参加活动的朋友。

  那是她用长期合作的无农化农户提供的天然蜂蜡、有机甜菜、新鲜羊奶和植物油制作的唇膏和香皂。现场试验后,女同胞兴趣浓烈,可惜数量太少,只是礼物不做商品。

  认了这个邻居后,我的生活品质直线上升。隔三岔五便能收到一些礼物,今天来袋有机种植的大米,过几天又有几斤他们种的有机蔬菜,过中秋了,还有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的月饼。原本依赖外卖快餐充饥的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室友拿了一些孝敬他的母亲,评价很高。苏菲拿过来的有机大米带着胚芽,这是大米中最精华的部分,但稻谷在机械脱粒时常会损伤到,导致大米熬出来的味道不佳,而苏菲选的大米可以熬得“正经汁水”,整个房间里都弥漫着米香。

  小米也是,“不用反复淘洗,过遍水就行,熬得厚厚一层米油,浓郁喷香,终于吃出了久违的小时候的味道”!

  青菜、莴苣、茭白又甜又脆,都能直接生吃,茄子虽然看着蔫不拉几,但能炒出来茄子香味,不像很多市面上买到的蔬菜,只能靠调料出味。

  可惜这些菜大都长相不周正,有的大大小小、有的弯弯曲曲、更多的是菜叶上还有虫眼和疤痕,普通消费者要是在菜市场见到这些蔬菜,在第一眼就会PASS掉的。

  这是苏菲的蔬菜

  这是菜市场的蔬菜

  “有机蔬菜”的农残

  竟比菜市场还高?

  眼前的公益资源不能错过,我们请苏菲来“郑漂之家”做了一次分享。

  她说起十多年前的那场病,每天都要靠中药调理,整整四年。药物的刺激也让她警醒,她决定放弃药物,用健康干净的食材进行疗愈。

  什么样的食物才健康呢?起码,要干净,不上化肥、不打农药、除草剂、不用激素。但是不用这些,也能种出像样的菜吗?连农民都不相信。她开始翻阅资料,开始接触并学习朴门农业、自然农法等等多种有机农业技术,自费寻访考察国内多家农场,实地了解有机农业状况。

  2012年,她的孩子出生,她对食物安全的认识更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和其他妈妈交流,发现有些妈妈都有同样的担心,想让孩子吃到健康干净的食物,使用健康的用品。但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寻。虽然市面上有的食品有“有机认证”,但在良莠不齐的国内有机市场,不能够确认是不是真的有机!

  慢慢,她了解到并开始参与到CSA(社区支持农业),这是源于日本的实践,让城市寻找健康食物的市民和做有机种植的农民直接联结,建立信任,既可以降低农产品的价格,让市民受益,也可以让市民共担有机种植的风险,为农民兜底。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来有了“郑州生态农夫市集”——将河南的有机小农集结在一起,周末共同去到某个小区,摆摊贩卖有机农产品。而这些有机产品,他们都要不定期地实地考察,确保符合标准。

  但没想到,丰满的理想抵不住现实的摧残,有机的理念架不住金钱的诱惑。几年前,他们曾和黄河边的一位农户合作,农户负责有机种植,按照无农化的标准进行生产,他们负责对外销售。可在一次农残抽检中,发现她售卖的这些有机蔬菜,比菜市场上农残还要高。

  “这可是我们向大家推荐的呢!”苏菲一气之下病倒,住院十几天。出院后,她逐一登门,向每一个消费者道歉。当然,也终止了和那位农户的合作。

  这一错误,苏菲在之后的每一次分享中都会提及,哪怕别人因此认为她不专业。不能光靠情怀做事!“假有机的危害,有时比菜市场的更高。菜市场的还会抽检农残,至少不会超标。”苏菲说,自此之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下定决心,要学会种地,种出真正的有机蔬菜。

  被当地农民嫌弃

  “别种了,省得糟蹋”

  2014年,苏菲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崔亮亮。

  崔亮亮8年前从师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之后一直从事有机种植,长期以来都是多家有机机构幕后的技术顾问,为人低调,但有着丰富的有机种植、规划和管理经验。

  2016年,他们在鄢陵找到五十亩地,终于实践了她的有机农业梦。崔亮亮驻地全程负责有机种植和管理。

  他们不是单纯的生产某个产品,而是打造了一个田园的生态系统。他们除了从延续千年的“畎亩法”中吸取智慧,还结合了现代科学的种植方法。

  首先是土壤修复和改良。他们找了七块地,全是国家一级土壤,然后检测重金属含量、PH值和有机质含量,再从中挑中一块最优质的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他们非常看重土壤的活力培养,生态多样性的理念,认为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健康的植物,他们通过有机绿肥、蚯蚓和微生物等改良土壤。

  至于所谓的农家肥,也就是人畜粪肥,他们不提倡使用,因为除了不可控的激素、抗生素外,若杀不死虫卵,地里害虫会更多。

  “普通化肥重视补充氮磷钾,而我们的有机农场还会重视碳氢氧。”亮亮说。

  在他们的农园,随便抓把泥土,有明显的团粒结构,还有许多蚯蚓粪,清新而充满生机。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们地里有了青蛙、老鼠和蛇,一个生物链就这样悄悄建立起来了。

  地力起来了,他们在植物幼苗期会注重植物的根系发展。

  比如,番茄通常种在垄边,便于吸水,但亮亮坚持要种在垄上,以培育植物的根系,根系发达了,植物才会有厚积薄发的力量。

  因为没用化肥,番茄秧长得很瘦小,连请来干活的农民的都看不下去了,直言他们不会种菜,“弄点肥就起来了,多好!”“剩下的地给其他人种吧,省得糟蹋。”

  苏菲说,我们应当遵循和顺应自然,要相信植物的自然生长能力,这就像养孩子一样,尽量少干预,只是创造好条件,培养植物自体的免疫力。不能像温室的幼苗一样,多是靠肥料催起来的,来阵风就会倒一片。

  最终,那些番茄秧也长得也不如打药施肥的好看,但结出番茄的口感却远远胜出。两年过去,没人再嫌弃他们不会种菜了。

  二是精选种子。他们的种子,有的是用的农民的自留种,比如丝瓜是从四川雅安一位老农那里得的,虽然长得又大又笨,有的半人高,但丝瓜味道浓郁,如今市面上买到的多是小丝瓜,一根可以做一道菜。但他们不想迎合市场,尽量挑一些本真的蔬菜。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韦大文来苏菲菜园

  还有的种子是从国外购买的,有机育种,比如贝贝南瓜中的“黄金瓜”,品相、口感俱佳,营养丰富,但是一粒种子售价就需要三元,出厂前每一粒都需要经过基因测序。还有一类上海青的种子,一粒也需要一元。

  三是露天种植。说白了,就是不用大棚和地膜,让蔬菜顺应天时,直接经历风雨雷电,一方面让蔬菜从天地之间吸取养分,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能提高植物的免疫力。而其他的“有机农场”,有的对此并不重视。

  苏菲说,露天种植,就是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之道。现在的过敏者患者和奇怪的病日益增多,是不是和吃反季节、跨地域的食物有关呢?人的饮食,也应该顺应天时,遵循自然之道。真正的有机,其实是从生活方式开始的。

  露天种植的蔬菜有何优点呢?他们有位会员长期修禅,曾购买一家有名的有机农场的蔬菜,但吃后三个小时就会感觉饥饿,而在苏菲农场里买的同一品种的蔬菜,吃同样的量却可以坚持4、5个小时。

  “顶饿,能量高”,高能量蔬菜就这样被传开了。

  有机蔬菜还能起到食疗作用。河南省中医学院教授、《跟我学中医》的作者韦大文表示,中医里药和菜之间是能相通的,很多蔬菜能起到食疗的作用,对病人身体的调理效果更好,但这就要求蔬菜最好就是要有机种植的。

  四是鼓励监督。苏菲特别看重PGS(参与式保障体系),鼓励消费者随时来农场参观,同时生产记录也及时公开,今天做了什么,明天用了哪种技术等。他们自己也会不定期地抽检农残。

  苏菲提倡对农园进行不定期考察,因此农场当时命名为“看见菜园”。

  看见,便能产生信任。同行的郑州市营养协会理事李京蓉老师表示,她们选择苏菲种的“有机蔬菜”,是想成为有机农业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就像苏菲的微信公号名“伴农伴你”,同时也因为看到苏菲身上那股拗劲儿,不种好不罢休,哪怕贴钱在种,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

  尽管,代价很大。三年前苏菲在温县张寺种铁棍山药,种出来的山药只有拇指粗细,还有虫洞,尽管口感很好,但最后还是贴本销售,血本无归。今年夏天的葡萄,因为坚持不用药不盖网,最后绝大多数都被鸟啄掉了。

  有位消费者和苏菲乘车过去参观,唠叨了一路,“你们的菜真是太贵了,我从上海买的有机菜才十五块一斤,你们的都要二十多……”

  但到农场转了两圈后,她略有所悟,“我终于明白你们的菜贵在哪里了。地里用的全是好东西啊,并且纯素堆肥,一点动物粪肥都不考虑。”

  她当场订了一年的菜。

  闻到菜的奶香

  听到蚯蚓的叫声

  前两天,我们慕名到苏菲的“看见菜园”参观。菜园总面积为四十七亩,左边是十多亩的葡萄,右边是十多亩的杏林,中间的菜地有二十来亩。

  亮亮介绍说,这是为了和周边的现代化农业保持距离,林地中养着鸡和鹅,可以用废弃的菜叶喂养,形成一个小循环。晚上,鸡们住在树上,那里有用地里的玉米杆给鸡搭的窝。树上的丝瓜,据说也是给鸡吃的,可以败火。

  他们的农园一进去,就闻到蔬菜特有的清香,看到蝴蝶和鸟儿上下纷飞,没有丝毫的农药味和粪臭味。内部道路两边,一边是无花果,可以为道路遮阴,有机种植要求园区内不要有太多裸露的土地,一边是香椿树,可吸收土壤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进到农园,会发现各种蔬菜长得密密麻麻,但每种蔬菜一般不超过三列,这就是所谓的“间作”,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吸取不同营养,也能减少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每块地还有编号,记录着今年种植的蔬菜,以备来年轮植其他蔬菜,实现“轮作”。

  但走近之后,就会发现很多蔬菜都惨不忍睹,遍布虫洞。我心里嘀咕,这种菜怎么上得了餐桌啊。可苏菲不以为意,先捉了一只菜青虫,然后又指着一片菜叶,“看,那是七星瓢虫的幼虫!”在同一棵菜上,我们就找到瓢虫幼虫三种不同的形态。

  “不用担心害虫,害虫多了,益虫也会多起来,这是以虫治虫。何况,虫子吃不了多少,如果用药的话,害虫能被消灭,但益虫也会被消灭,微生态就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地里从不用防虫网。

  苏菲解释说,有些菜就是做绿肥用的,专门给虫子吃的,舍卒保车,主菜才能安稳。路边的菜虫洞多些,那是因为人带来的细菌微生物较多,里边的菜就会好一些。

  “来,尝尝这棵菜,直接吃!”亮亮掰下一片菜叶,擦擦上边的泥土,递给我们。我犹豫了下,闻了闻,竟然有奶香味,忍不住嚼起来。这感觉,跟吃水果差不多了。我们逐一吃过去,每种菜的口感都不相同,有的清脆,有的甘甜,还有的有肉香味。

  走着走着,总感觉听到一种吽吽的叫声,低沉又持续,苏菲说,那是蚯蚓的“叫声”。夏天的时候蛙鸣声更响,他们在菜地里设计了几条小水塘,种上莲藕,青蛙就来了,据说一种青蛙就能吃三十多种害虫。

  虽是深秋,没有大棚,菜园里仍有四、五十种蔬菜,还有诗经中的青蒿,那是中国最古老的蔬菜,也有驱蚊之效。

  菜园一侧有栋二层的简易竹亭,可上去观望歇息。闭上眼睛,听着鸟鸣,闻着菜香,吹着清风,感觉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打开。可能,这就是理想的田园生活吧。

  用消费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生态农庄

  田园生活非人人可及,苏菲向往和践行的,是一种有机生活,绿色消费,尊重生态。

  她常穿的,是一件灰白色的粗麻布衫,生活用品也尽量不用化工制品,出门自带环保布包、餐具,家中洗碗使用茶籽粉、丝瓜络,塑料袋、一次性饭盒更是没进过家门。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讲着讲着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苏菲看来,绿色消费首先是不浪费,不做物质主义的奴隶,不能只是一味地买买买,看到打折促销的东西就两眼放光,而是要有节制地消费,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同时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产品。

  在食品消费上,苏菲主张食用当地、当季的食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吃得更为健康,也最与自然贴合。她经常会说起“废鸡”的故事,饲养场的肉鸡,在饲料和激素的作用下,不分白天黑夜的长肉,四十天左右就能出栏,人吃下去会好吗?

  虽然并无数据证明她的这一担心,但她还是主张,人应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即便一些植物、动物生来就是供人食用的,我们也应该让它们健康地成长。

  饮食,是人与世界最重要的联结,“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我们手中的食物选择权。吃什么样的食物,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生态。”苏菲说,如果市民都以貌取菜,不问其他,农民也就会投其所好,转基因、农药、激素等统统上阵,农业生态便无法形成。

  雪地里的西蓝花

  这从一些数据上也能看出。苏菲曾跟随“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学习过,温教授在讲座中提到:

  中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但化肥用量却占31%,每公顷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

  农药用量180万吨,占到世界重量的一半,其中有效利用率不到30%;

  塑料大棚占世界的80%以上,生产了全球67%的蔬菜,人均蔬菜产量500多公斤,远远超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规定的140公斤;

  中国水产养殖量占全球总量的61.7%,猪肉产量占全球49-51%,另外还养着一百多亿只鸡鸭等禽类……

  由此来看,农业的真正问题不在产量不足,而在生产过剩,以环境为代价追求产量,这也导致农产品品质难以提升,难以形成差异,塑成品牌。社会化的生态农业,恰恰能破解这一问题。

  苏菲农场的年度会员发展了十几位,还成为五星级酒店的供货商,但苏菲仍然焦虑,怎样才能让更多家庭品尝到有机蔬菜?

  “有机菜园,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特供农场。”下一步,苏菲准备引入共享农场的概念,将有机种植和自然教育、乡土教育结合,让更多市民成为农场场主,品尝到有机蔬菜。

  “希望有一天,有机蔬菜可以走上所有有需求人的餐桌。”苏菲说。

  作者简介:韩青,豫记“新乡贤计划”负责人,“郑漂之家”发起人,关注有机农业、生态建筑和社区营造等。

  活动预告

  主题:我与生态农业的十年&有机蔬菜品鉴会

  主讲:苏菲

  时间:11月17日下午2点半至4点半

  地点: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85号新闻大厦14楼豫记“中原文化大讲堂”

  活动费用:30元/人

  联络咨询:韩青(微信:bookhanqing)

  “新乡贤计划”相关文章链接:

  媒体人黄普磊和他的一鸣书居:太震撼了,农村的房子竟然可以盖成这样!

  汝州人怎么表现“爱家乡”?李志军说:要让风穴寺找回它自己

  当过地产商的诗人曹天:我已厌倦江湖,故园才是归宿

  不必再哀叹故乡的沦陷,我们已经从兰考开始寻找振兴乡村的答案

  罗家村的闺女:十年前帮兰考农民卖大米的挂职副县长何慧丽重回出生地,教授回乡能否改变故乡?

  河南人需要什么样的老家?爱她的人都在寻找答案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练二十分钟粉笔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大咖和农民书画家

  一个官员、商人、诗人的乡村振兴梦:为给南阳留下一座文化周庄,这一大家子拼了命!

  凭“专业造假”成为迪士尼供应商后,他为追寻黄河最美落日毅然上山做了寨主

  80后小伙创办中国最大农民合作社,为乡村振兴下跪员工、累白了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