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天见你三次,筷子有多辛苦你知道吗?

当双11还不是双11的时候,那大概已经是9年前的事了,就这个飞速的网络时代而言,9年就意味着挖过坑埋过了还积了多年的沙尘长了草。对,埋下的就是2009年之前的曾用名,叫“光棍节”。

但是你知道吗,当年在我们忙着互相祝愿脱单的时候,韩国正狗粮泛滥,当然今天我们疯狂剁手的时候,韩国依然狗粮泛滥,因为11.11是他们的情人节……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因为以上跟本文内容无关。

假如你不屑于玩某宝助力游戏,又不能马上脱单,那么这里还有一个相当清新脱俗的节推荐给你,叫做“筷子节”。

就像看到“1”你会想到单身,看到并排的“11”,难道就不能想到一双筷子吗?

更何况我们身处的,可是民以食为天,后来以食名满天下的天朝。

筷子能有多隐忍?

筷子显然出现得太早了,而且大家太习以为常,哪怕是话题直接关系到厨房和饮食,想到的也是“锅碗瓢盆”、“炊烟袅袅”,却绝口不提筷子。

难道我们的汉语里就没有筷子的一席之地吗?

有的,比如:临食废箸、张良借箸、举箸提笔、象箸玉杯、箸长碗短、借箸代筹……一查就有了,但恐怕你不会用到它们一次。实在太少见了。

这般没有存在感的筷子,以至于没人觉得应该为筷子正经记载点什么,好在先民喜欢口口相传说故事,今天好歹留下了些许传说。

NHK纪录片《美之壶》

这些传说包括过于追求生活品质的纣王因为象牙筷而败家,善讨欢心的妲己用玉簪喂纣王,天天钓鱼的姜子牙用丝竹测出了不堪受苦的妻子要下毒……

诸如此类不靠谱的传说至少说明,商周时代已有筷子,而考古学家也确实发现了早于殷商末年纣王的铜箸。那么,最靠谱的传说可能就是大禹吃饭的事了。

话说治水那时,忙到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野外用餐也要抓紧时间,常常是肉刚熟就想伸手抓,但汤水饭食太烫,就折树枝夹取——相当偶然而随性的发明。

更科学一点的说法,应该是那个时代金属还未真正出现,而兽骨又脆、不易加工,所以折细竹与小树枝,用以夹食和搅拌,这便是筷子的雏形了。

这之后,筷子偶尔出现在文人史学家的书籍里,但出现的次数和身份显然及不上其他器具。就这样,筷子陪伴着华夏民族走过了战乱年代、太平盛世,走过了数千年,可以说,我们自古所崇尚的“隐忍”、“沉住气成大器”,在筷子身上体现得非常彻底。

筷子成的大器,就是从中国走出去,走向日韩,走遍东南亚。

据统计,全球用手、刀叉、筷子的比例大约为 4:3:3

但今天,筷子还是那双筷子,用筷子的人先沉不住气了。

也许你记得2015年的时候,有报道说中日韩三国举行了一次“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决定将11.11定为筷子节,还决定为筷子申遗。当时消息传到国内,大家一时热议,有人说很无聊,也有人分析说,不过是几名中日韩的筷子爱好者一起见面聊聊天,所谓筷子节和筷子申遗,也实在找不到更多官宣了。

确实,似乎也没见着更多的后续报道了,但不管怎样,从2015年起,这么一小拨筷子同好已经在韩国清州过了三次筷子节,筷子节也的的确确被写进了维基百科。

截自维基百科“筷子”条目

那我们还要不要承认这个节日?也许可以换个角度——

(不妨先撇开日本早已有的筷子节和2015年三国筷子同好定的节日)就像光棍节可以从男生寝室卧谈会开始,那么现在筷子节为什么就不可以从我们开始呢?

更何况,比起花钱给不缺钱的电商大佬,感念下传统文化,既不伤手又不伤心,何乐而不为?

高手都是怎么用筷子的?

去超市逛一圈,会发现筷子样式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尽管筷子起源于中国后来又经长久的历史演变,但超市中繁多的筷子种类里,很可能就有传到日韩再传回国内的。

当然筷子文化圈其实还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虽然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出去的,没有多少史料可考,但筷子在各国入乡随俗变得各有千秋,这是确凿的,此处就以最常见的中日韩三国论。

首先,中日韩筷子的基本款式是有明显区分的,这里头都是讲究。

为什么中国筷子最长且粗?因为中国人喜欢围着大桌子用大盘子吃饭。

为什么上方下圆?因为古人相信“天圆地方”。

为什么日本筷子短而尖?因为日本人喜欢分餐吃,且爱吃鱼,又不像国人善用舌头剔鱼骨,所以尖头筷更适合剥开鱼肉挑刺,也有说方便夹生鱼片的。

为什么韩国筷子扁而长度中等?因为韩国人除了剔鱼刺,还要夹得起豆子撕得开泡菜,而按照韩国人喜欢把饭菜端到房间的习惯,扁状的设计更适合固定在托盘上。

那为什么韩国筷子多金属制?因为韩国料理多汤类,总沾水的木制筷子不太卫生,也有说韩国人喜爱烧烤,还有说韩国过去多战乱,金属制方便保存。

其次,筷子的模样和使用分类,也夹杂了许多民间的想象力。

比如国内有的地区,父母会居心叵测地哄骗女孩子,持筷过高过低,就预示着今后会嫁太远或太近。

又比如中国家庭一般配备一模一样的筷子,一买就是一把,因为如果用的筷子长短不一,怕是有人要早逝,颜色不同,怕是家庭不合之兆。

日本则不然,即使是家庭成员也会有自己的专用筷子,称作“ぬりばし”涂箸,就是上过漆、表面华丽的筷子。招待客人、餐厅类公共场合、节日仪式用到的,就是无上漆的“むくばし”无垢箸。但无论哪种筷子,都不会与他人混用。

这也许是因为日本人相信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其上,所以绝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包括野餐时用的筷子也不能折断扔掉,否则万一被妖魔鬼怪捡去,筷子主人的灵魂被摄走了可如何是好?

庆祝某些大节日时日本人还会用一种中间鼓两头尖、颜色偏白的竹筷子,与怀石料理用到的筷子颇为相似,意为一头神灵用,一头人类用,筷子是体现神人合一的桥梁。

此外日本关于筷子的禁忌据说多达几十种,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所以公用筷和一次性筷其实都是源于日本。

那说到用筷,日本人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来看看《日本之形》这部系列片,是如何以一次性筷子为例,刷新我们千年用筷的认知(滑稽)……

a) 基础篇

适用于咿呀学语的孩纸

以及对亚洲食物感兴趣的歪果仁

b) 进阶篇

适用于已相当熟悉筷子且追求个性的人

>

c) 高手篇

适用于不满足于正常使用筷子而有独特癖好的奇葩

洁癖症患者的深度恐惧?

既然讲到一次性筷子,就不得不说说环保与卫生的事了。

虽然也有人说,一次性筷子的制造木材,大多为较差的角材,消耗的数量完全比不上造纸所消耗的,还有资料显示,中国用于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多来自南美,但不管怎样,环保问题和环保意识在全世界都是只升不降,发展到今天有人愿意自带筷子上饭馆了,饭馆大多也提供了重复使用的筷子。

有意思的是,当年一次性筷子能从日本走到其他筷子国家,最大的原因想必是卫生,现在,又回到了卫生问题,毕竟不可能人人自带筷子。

道长就曾亲身道出了一个洁癖症患者那复杂多疑又纠结的心理:

……常常光顾茶餐厅和面档的人,想必都会注意到桌上那个餐具筒的古怪。说它古怪,是因为那个筒的高度永远要比插在里头的刀、叉、匙和筷子矮上一截。这当然是为了方便大家取用餐具,本无可议之处。然而它却会对考究卫生的人带来一个巨大的困境,那就是这些餐具该往那一头放的问题了。

假如你把刀叉露在筒外,它不只会沾灰惹尘,还变相成了苍蝇蚊虫歇脚休息的地方;假如你把一大堆刀叉倒头插进筒中,那暗无天日的筒底又会不会有点像热带雨林树根处的地面,遍布了不知名的有机物呢?

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店家都选择了将筷子头刀叉口那一头露在外面,意思是他们自己也信不过餐具筒底的清洁程度;谁晓得他们打从开店以来洗过多少回餐具筒?谁又晓得那里头积了多少从餐具上面顺流而下的洗碗水?

换句话说,比起蒙尘,店家和食客大概更怕看不透的角落。明知要接触口舌,那些刀叉还是让人看清楚点好,至少大家可以在使用前自己亲手挑一下,那些带着油渍黏着米碎的就由它继续陈放吧。

麻烦在于你用手去挑选或抽取餐具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排餐具,就像从笔筒中拿笔时很难不顺带摸一下其他几只支一样,尽管最后你需要的只是一支。这便意味着你已经污染了那些没被选上的餐具,因为你的手指接触过那些匙子的匙斗、刀子的刃口,以及筷子的细头;它们可是下一桌食客要放进嘴里的部分呀!

想想看这得有多恶心!从你的手到筷子,再从筷子到另一个人的口,这是个污染链条,而它的开端全在你那双手上!

不对,早在你坐下来之前,那堆餐具就不晓得已被多少陌生人摸过了……那个摸过你筷子的人到底是哪一种人?他的手又是甚么样的手呢?

对一个洁癖深重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 to be或者 not to be,而是筷子筒中的筷子究竟往那头插。是里面呢?还是外面?

——梁文道《味道》三册

每天见三次,

筷子为我们煞费苦心?

尽管筷子陪伴了我们几乎整个文明,又与我们天天面见,在使用过程中还兼具多种功能,夹、戳、切、搅,但很奇怪,很少有人研究筷子工艺,也很少有人著书说筷子。

虽然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达官贵人们就很讲究筷子,象牙箸、玉石箸、金箸,到了今天筷子也有金属木制、彩漆花纹、雕刻饰物的工艺之分了,但相比其他食器,比如杯碗盏碟得到的关注,筷子就显得过于朴实了。

再往下想,倒是不那么实用的花瓶,不那么常用的茶具、咖啡器具,不断在更新款式、臻于工艺。

再进一步,则想到字画雕刻一类,可以追求纯粹的技术之精湛、美学之极致,是为艺术。

这么看下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不是越不实用的东西,大家就越是喜欢钻研?

也许手表也是佐证,最精致的、由独立制表师定制的机械表,它的艺术价值远超实用价值,却很可能经不起一巴掌。

NHK纪录片《时间大师 · 独立制表师》

那就理解了,筷子鲜少被当作工艺品,因为从来它的实用价值都是最重要的,即使想要像机械表一样地去发展筷子,让它超然于用具,但谁又会天天带着筷子出门,拿着筷子显摆呢?

可话又说回来了,借木器设计师三谷龙二在《生活工艺时代》一书中的说法,“凡珍视之物,绝非他人提供,而需亲自发现。”

所以讲究的人,大可以自己在家里追求一双非同凡响的筷子,每日吃饭赏玩一番,有何不可?那么筷子工艺是可以有的。

如何有?不妨就从筷子节开始,唤起大家对筷子这么一种默默无闻每天任劳任怨的美好器物的重视。

此外,据说使用筷子可以锻炼人们的手指、肩部、胳膊等30多处关节和50多条肌肉,想一想也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中国人一大桌子吃饭,就得快狠准地抄起筷子夹起饭菜,否则容易吃不过瘾。

这会不会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普遍比西方人瘦”的原因之一?

70年代,日本人就有了筷子节,感念筷子一日三餐为人们效劳,那么也许我们还可以感谢筷子一日三次帮助我们运动……

以上内容,纯属吃得太饱。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