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无线广播电台旧址

奉天无线广播电台旧址,位于和平区马路湾光荣街10号院内,该建筑现状保存完好,于1937年6月10日始建,由“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营缮课”设计,“池内市川工务所”施工,1938年竣工,解放后为辽宁省广播电台使用。该建筑旧址于2013年6月17日以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建筑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沈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17日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沈阳马路湾地区高楼大厦林立,一派繁华都市景象。在辽宁广播电台大院内有一栋极具沧桑感的老房子,它就是沈阳最早的广播电台旧址,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见证了沈阳广播从小到大、从屈辱到荣耀的历史。

大家现在随我一起来看这个建筑,奉天广播无线电台旧址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为一层带一塔楼,是处于现代高楼间的低矮的老楼。它的建筑大量采用中国元素,现存的老房子主体为一层,其上建有一个中式仿古屋顶,屋顶呈红色,建筑的外立面是斑驳的瓷砖,屋檐下探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斗拱。建筑平面按使用功能布局,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外加古铜色琉璃瓦大披檐,出檐深远,檐下设装饰斗拱,建筑中央部分屋顶突出形成庑殿顶,外立面以面砖装饰,勒脚为白色水刷石饰面。入口为北面,外设门廊。

该建筑作为奉天无线广播电台旧址,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目前作为筹建中的辽宁省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使用。

该建筑屋内举架高,雕梁画栋,拾阶而下,地下两三米处的地下室内就是原先的辽宁电视台播音馆,里面非常潮湿,墙壁处有一个窗户大小的洞口。2014年曾经发现有一个长约15米、宽约8米的地下室,目前没有发现对地洞的记载,该建筑建于战争年代,功能不得而知。至今给大家留下一个神秘的疑问,等待着一些考古与历史文献的作证。

1926年,在奉系军阀张作霖主张下,东北地区兴建了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沈阳电台选址在当时的商埠地马路湾。1927年底建成了一座9开间西式平房,1928年10月正式播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该广播电台,后以“奉天放送局”名义进行广播。日伪在东北建立“满洲电话电信株式会社”后,接管了沈阳电台。并于1938年10月对此进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就是那时留下的。据史料记载,世界上第一个用外语进行对外广播的是前苏联,时间是1929年。时任沈阳广播电台台长曹恩敷于1929年12月18日—24日策划播出了《中俄交涉消息》系列节目,同时使用中、俄、日、英、法五种语言播报,这在全国也是首次。

奉天广播无线电台的第一任台长曹恩敷,是一位策划能力极强的人。他策划的《中俄交涉消息》播出后,创造了当时中国的4项纪录:第一次系统实施了广播节目策划;第一次实现跨大地区的“前联播”的广播方式,创造了当时最高的收听率;第一次采用五种语言进行广播;第一次出现“连续式”的临时多次广播。因此,他被时人誉为“中国广播策划第一人”。

由于在筹建奉天广播无线电台过程中表现出色,曹恩敷在1927年底被任命为电台主任(台长)。在电台期间,曹恩敷负责电台的节目组织、编排、策划,并积极吸取外地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中国广播策划第一人。

曹恩敷作出的第一个大胆的尝试是在电台节目中加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并积极宣传抗日思想。“伪满洲是我国东北的门户……我们要戮力同心地紧防着人家再来捣鬼……”这是1929年5月的一个夜晚奉天广播无线电台播出的演讲,主角是时任《申报》总管理设计处主任戈公振,他是我国现代的著名新闻学家,“九·一八”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其实,来电台演讲的戈公振只是路过沈阳,但曹恩敷敏锐抓住戈公振的社会影响力,利用其路过沈阳北上的机会策划了这次演讲。为取得轰动效果,曹恩敷还在节目开播前向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广播电台发送急电,告诉各电台沈阳广播电台的节目安排。正因如此,这次广播深入到了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影响范围相当庞大。

就在戈公振演讲播出几天后发生了中东路事件,惨重的伤亡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曹恩敷决定策划一期比较完善的新闻节目——《中俄交涉消息》。为此,曹恩敷制订了完善的策划方案,组织俄、日、英、法四个翻译小组进行翻译并负责播音,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质量播报整个中苏谈判的过程、细节和结果。整个节目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其覆盖范围遍及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在曹恩敷的主持下,策划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每天晚上八点,电台都会用中、俄、日、英、法五国语言报道中俄交涉消息,以当时最快的速度满足了听众的新闻需要。节目播出后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广播节目发展史及广播节目策划史上的亮点,为后来的广播节目策划留下了许多可贵的启示。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广播大会。

广播大会类似于今天的电视电话会议,它的创办来源于当时广播技术人员对铁路、邮电部门电话会议的思考。当时电台工作人员认为如果办一个类似于电话会议的广播大会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就以广播电台为中心会场,以其他若干场地为分会场,利用电话串联各个会场后,再用电台将会场的实况消息发射出去,形成一个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同时参加的大会场。

1951年1月,沈阳广播电台的第一次广播大会如期召开,全市11个系统、50多个基层生产单位参加了大会。工厂车间的广播喇叭里不时传出保证出勤的目标,其他单位收听后立即作出反应,并对单位的目标做出回应。沈阳毛织厂在会后立即举行了春节前后不欠勤的签名活动,98%的工人签了名;私营成发铁厂已经请完假的14名工人也放弃了回家过年的计划……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互动中,全市各个行业生产竞赛的热潮被迅速点燃。就这样,东北沈阳台广播大会的成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而被推广。

图片由战志云飞提供表示感谢!!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感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